《何处士赏静亭》

时间: 2025-01-06 09:36:57

万里松州限蜀川,风流幕府重当年。

筹边屡上金城略,退食还歌菉竹篇。

意外云山争自媚,环中风月许谁传。

瀼西茅屋长邻近,相望孤鸿落照边。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何处士赏静亭
作者: 顾清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万里松州限蜀川,风流幕府重当年。
筹边屡上金城略,退食还歌菉竹篇。
意外云山争自媚,环中风月许谁传。
瀼西茅屋长邻近,相望孤鸿落照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繁华的静谧场景。松州与蜀川的遥远边界,昔日风流的幕府往事历历在目。诗人多次筹划边防事务,退下后又吟唱着竹林的诗篇。云山环绕,似乎争相妩媚,但此中的风月又有谁能传达呢?在瀼西的茅屋邻近,孤独的鸿雁在落日的余晖中相望。


注释:

  1. 松州、蜀川:古地名,松州在今日的四川省境内,指代蜀地的边界。
  2. 幕府:古代军事或政治官员的居所,指代曾经辉煌的政权。
  3. 筹边:筹备边防事务。
  4. 金城:指金城郡,即今甘肃省兰州市,历史上为重要军事重镇。
  5. 菉竹篇:指竹子相关的诗歌,竹子在古代文化中象征高洁。
  6. 云山:形容山云缭绕的美景。
  7. 孤鸿:孤独的大雁,象征孤独与思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幕府”与金城略的筹边,暗示了历史上边疆的战争与和平。孤鸿的意象也常用于表达离愁别绪,典型的古代文人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清,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常展现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国家多有边疆之事,诗人多次参与边防事务,身处动乱与安宁的交替,促使其对历史与自然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远离纷扰的静谧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与内心的反思。首联提到“万里松州”,给人以辽阔的想象,显示了诗人对边疆的关注。诗中“风流幕府重当年”,不仅回忆了过去的辉煌,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随后的“筹边屡上金城略”,展现了诗人在国家事务中身负的责任与压力。而“退食还歌菉竹篇”则体现了他在繁忙生活中的一丝闲适与对自然的向往。

下半部分诗句,通过“意外云山争自媚”,表现了自然美的争奇斗艳,但又发出疑问:“环中风月许谁传”,表达了对美景的珍惜与对其能否被传颂的无奈。最后两句“瀼西茅屋长邻近,相望孤鸿落照边”则将视角转向身边的生活,茅屋的宁静与孤鸿的意象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松州限蜀川”:描绘了边疆的辽阔,暗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
  • “风流幕府重当年”:回忆往昔盛世,表现出对历史的怀念。
  • “筹边屡上金城略”:指诗人多次参与边防事务,流露出责任感。
  • “退食还歌菉竹篇”: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闲适。
  • “意外云山争自媚”:自然之美的争艳,表现出诗人对美的感悟。
  • “环中风月许谁传”:对自然美能否延续的思考,流露出无奈与感慨。
  • “瀼西茅屋长邻近”:回归生活的宁静,表现出诗人的归属感。
  • “相望孤鸿落照边”:孤鸿意象表现孤独,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山争自媚”,将自然景色比喻为争艳的女子,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退食还歌”,对比了诗人繁忙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孤独与宁静的深刻思考,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松州:象征广阔与边疆。
  2. 幕府:象征历史与权力的辉煌。
  3. 金城:象征责任与历史的重负。
  4. 菉竹:象征高洁与自然的宁静。
  5. 孤鸿:象征孤独与思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松州”位于哪个省?
    A. 四川
    B. 江西
    C. 湖北

  2. “孤鸿”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孤独
    C. 繁华

  3. 诗中提到的“幕府”指的是:
    A. 农舍
    B. 政权的居所
    C. 学校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顾清的诗更侧重于历史与边疆的思考,而王维的作品则多表现自然与人心的和谐。两者皆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研究》
  2.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