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月当圆夜,看云起莫愁。层阴连积水,伏雨暗清秋。白璧难容玷,明珠不可求。每因观节物,转觉此生浮。
白话文翻译: 在溪边月亮圆满的夜晚,看着云起不必忧愁。层层阴云与积水相连,连绵的雨使得清秋时节显得阴暗。洁白的美玉难以容忍瑕疵,珍贵的明珠无法寻求。每次因为观察节日景物,反而觉得这一生如同浮云般飘渺。
注释:
- 溪月:指溪边的月亮。
- 层阴:层层叠叠的阴云。
- 积水:积聚的水。
- 伏雨:连绵不断的雨。
- 白璧:洁白无瑕的美玉。
- 玷:瑕疵。
- 明珠:珍贵的珠子。
- 节物:节日景物。
- 转觉:反而觉得。
- 此生浮:这一生如同浮云般飘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他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在中秋节期间,因天气不佳而有所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中秋节期间,诗人因天气阴雨而无法赏月,从而引发对人生无常和珍贵事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阴雨天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珍贵事物的深刻感慨。诗中“溪月当圆夜”与“层阴连积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无法赏月的遗憾。而“白璧难容玷,明珠不可求”则进一步以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完美和珍贵的追求与无奈。最后两句“每因观节物,转觉此生浮”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浮沉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月当圆夜”:描绘中秋夜的月亮,本应是圆满的。
- “看云起莫愁”:虽然云起,但不必忧愁。
- “层阴连积水”:阴云与积水相连,形成压抑的氛围。
- “伏雨暗清秋”:连绵的雨使得清秋时节显得阴暗。
- “白璧难容玷”:洁白的美玉难以容忍瑕疵。
- “明珠不可求”:珍贵的明珠无法寻求。
- “每因观节物”:每次因为观察节日景物。
- “转觉此生浮”:反而觉得这一生如同浮云般飘渺。
修辞手法:
- 对比:“溪月当圆夜”与“层阴连积水”形成对比,突出无法赏月的遗憾。
- 比喻:“白璧难容玷,明珠不可求”以物喻人,表达对完美和珍贵的追求与无奈。
- 象征:“此生浮”象征人生的无常和飘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阴雨天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珍贵事物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完美和珍贵的追求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溪月:象征圆满和美好。
- 层阴:象征压抑和阴暗。
- 积水:象征积聚和沉重。
- 白璧:象征完美和珍贵。
- 明珠:象征珍贵和难以寻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璧难容玷”中的“玷”是什么意思? A. 瑕疵 B. 光彩 C. 珍贵 D. 圆满
- 诗中“明珠不可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 诗中“转觉此生浮”中的“浮”象征什么? A. 稳定 B. 飘渺 C. 沉重 D. 明亮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是中秋题材,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赵孟頫的这首诗都以中秋为背景,但苏轼的诗更加豪放洒脱,而赵孟頫的诗则更加含蓄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赵孟頫诗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