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袭美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次韵》

时间: 2025-01-01 14:33:21

共是虚皇简上仙,清词如羽欲飘然。

登山凡著几緉屐,

破浪欲乘千里船。

远梦只留丹井畔,闲吟多在酒旗前。

谁知海上无名者,只记渔歌不记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袭美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次韵

共是虚皇简上仙,清词如羽欲飘然。
登山凡著几緉屐,破浪欲乘千里船。
远梦只留丹井畔,闲吟多在酒旗前。
谁知海上无名者,只记渔歌不记年。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大家都是空灵的神仙,清新的词句如同羽毛般欲要轻轻飘浮。登山时只穿着几双简单的鞋,破浪时却想要乘风破浪的千里大船。远方的梦只停留在丹井旁,闲暇时常在酒旗下吟唱。谁知道海上那些无名的人,只记得渔歌而不记得岁月的流逝。

注释

  • 虚皇:指的是虚无的天帝或仙界的神灵。
  • 清词如羽:形容词句清新轻盈,仿佛羽毛般轻巧。
  • 几緉屐:几双简单的鞋。
  • 破浪:乘船破浪而行。
  • 丹井: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常与道教文化相关。
  • 酒旗:酒家或酒宴的标志,象征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约740年-约805年),字子明,号逸民,唐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为应酬之作,风格洒脱,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酒席上即兴创作而成,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无名者生活的思考。诗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感受,也体现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开篇以“共是虚皇简上仙”引入,表明了诗人与朋友们的亲密关系与共同的理想追求。接着“清词如羽欲飘然”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言辞和艺术的追求,清新的词句如同轻盈的羽毛,令人向往。

接下来的“登山凡著几緉屐,破浪欲乘千里船”则将生活的简单与理想的宏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在此处展现了一种既平实又高远的情感状态,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然与超脱。

“远梦只留丹井畔,闲吟多在酒旗前”则更进一步,诗人将自己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闲适相结合,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事的淡泊与无奈。结尾“谁知海上无名者,只记渔歌不记年”通过对无名者的描绘,强调了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真实的快乐,暗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轻松的语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理想和生活的深刻理解,是一首极具哲理与艺术性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共是虚皇简上仙:大家都像是虚无的神仙,表明诗人与友人的志趣相同。
  • 清词如羽欲飘然:清新的词句如羽毛般轻盈,具有自由飞翔的美感。
  • 登山凡著几緉屐:登山时只穿着几双简单的鞋,象征着平凡和简朴。
  • 破浪欲乘千里船:渴望乘船破浪远行,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远梦只留丹井畔:远方的梦境只停留在丹井旁,表明理想有时难以实现。
  • 闲吟多在酒旗前:在酒旗下闲暇吟唱,体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 谁知海上无名者:问谁知道海上那些无名的人,强调了平凡与无名的生活。
  • 只记渔歌不记年:只记得渔歌而不记得岁月,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词如羽”,将词句比作羽毛,表现其轻盈与美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登山”“破浪”等不同场景的描写,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场景,传达了一种洒脱而又深邃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皇:象征理想的境界,寓意轻松自在的生活。
  • :象征轻盈与自由,表达对艺术与生活的追求。
  • 丹井:道教文化的象征,代表理想的精神家园。
  • 酒旗:象征欢聚与享受生活,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态度。
  • 无名者:象征普通人,表达对平凡生活的认可与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井”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的精神家园
    • C. 道教的宗教场所
  2. 诗人对“海上无名者”的态度是:

    • A. 蔑视
    • B. 赞美
    • C. 认同与珍视
  3. “清词如羽”中的“羽”主要用来比喻什么?

    • A. 生活的重负
    • B. 词句的轻盈与美好
    •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陆龟蒙的《和袭美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次韵》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但陆龟蒙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各有千秋,共同展现了唐诗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与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