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隐者》

时间: 2025-01-19 18:02:57

路绝空林无处问,幽奇山水不知名。

松门拾得一片屐,知是高人向此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隐者
施肩吾 〔唐代〕
路绝空林无处问,
幽奇山水不知名。
松门拾得一片屐,
知是高人向此行。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已经断绝,空旷的树林中无处可问;
这些幽静奇特的山水,无人知道它们的名字。
在松树的门口拾到一只鞋,
知道这是那位高人曾经走过的地方。


注释:

  • 路绝:路途断绝,形容偏僻。
  • 空林:空旷的森林,表示无人之地。
  • 幽奇:幽静而奇特,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神秘。
  • 松门:松树环绕的地方,象征隐逸之所。
  • :一种木屐,形容简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高人”指隐士或道士,常用于古代诗文中,代表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隐者生活的环境中,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寄隐者》是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在极为偏僻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宁静。前两句“路绝空林无处问,幽奇山水不知名”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表现了偏远与无人问津的境况,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而“松门拾得一片屐”则是一个转折,意外的发现让诗人感受到高人曾经的气息,暗示了隐士的存在与追寻。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高人(隐者)生活的向往,隐者的存在不仅是对自然的归属,更是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所描绘的环境,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在“知是高人向此行”中,诗人通过一只屐的发现,表达了对高人生活的尊重与向往,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路绝空林无处问”:暗示诗人迷失在茫茫树林中,无法找到出路,表现出孤独和对世俗的隔绝。
    • “幽奇山水不知名”:描绘出山水之美,但无人知晓,体现自然的神秘。
    • “松门拾得一片屐”:在静谧的环境中,发现一只木屐,突显了高人曾经的到来。
    • “知是高人向此行”:通过屐的发现,意识到高人的踪迹,表达对隐者的敬仰。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松树、屐、山水等意象,勾勒出自然与隐逸的场景,富有象征意义。
  •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自然的美与高人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隐逸与清高。
  • :代表高人的生活痕迹,隐士的足迹。
  • 山水:象征自然之美,反映诗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环境是怎样的? a) 热闹繁华
    b) 偏僻幽静
    c) 乡村田园

  2. “拾得一片屐”所象征的是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高人曾经的存在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1. b) 偏僻幽静
  2. b) 高人曾经的存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如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月下独酌》等,均表现了隐逸与自然的主题。

诗词对比:
施肩吾与王维的作品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施肩吾更强调隐者的存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王维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