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北楼宴集》

时间: 2025-01-01 14:42:45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

空思落帽孟参军。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瑟的声音从楼上传来,霜风萧条,阴云渐起。
不见手持酒杯的王太守,惟有默默思念落帽的孟参军。
蟋蟀在寒风中吟唱,叫声愈发急促,酒中浮动的茱萸,晚了更容易醉。
心中思念着故乡的山,何时才能再见,愁绪满怀,泪水随之纷纷而落。

注释:

  • 萧飒:形容秋风凄凉的声音。
  • 霜风:带有霜冻的寒风。
  • 携觞:手持酒杯,古时常见于宴会。
  • 王太守:王太守是王维,因其身份与诗人有交情。
  • 孟参军:指孟浩然,因其落帽而名声在外。
  • 蟋蟀:一种常在秋季鸣叫的虫子,象征秋天的凉意。
  • 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于中秋节的酒中,象征团圆。
  • 愁泪:表达思乡的忧伤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约727年-约788年),字仲明,唐代诗人,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擅长描写山水和咏怀,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正值秋季,诗人登高望远,感慨时光流逝,思念故友以及故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诗歌鉴赏:

《九日北楼宴集》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在秋日登楼时的孤寂心情。开篇“萧飒秋声楼上闻”,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紧接着“霜风漠漠起阴云”,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象征着内心的阴郁。诗中提到的“王太守”和“孟参军”两个历史人物,既是对友人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蟋蟀的鸣叫和酒中茱萸的提及,进一步突显了秋天的意象,蟋蟀的急促声与酒的醺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在孤独中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眷恋。最后两句“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碰撞,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萧飒秋声楼上闻:描绘了秋天的声音,让人感到冷清。
  2. 霜风漠漠起阴云:寒风中出现的阴云,暗示着天气的变化和内心的忧愁。
  3. 不见携觞王太守:提到缺席的友人,表达了对聚会的渴望。
  4. 空思落帽孟参军:怀念另一位友人,借用典故传达愁思。
  5. 风吟蟋蟀寒偏急:蟋蟀的叫声加重了秋夜的寒意。
  6. 酒泛茱萸晚易醺:酒中茱萸的意象,象征着节日的气氛和醉意。
  7. 心忆旧山何日见:对故乡的思念,感叹何时才能重返。
  8. 并将愁泪共纷纷:将愁苦与泪水相连,体现深刻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秋声、霜风等比喻自然的孤寂与忧伤。
  • 拟人:蟋蟀的吟唱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携觞”与“落帽”,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际情感的结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展现了唐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霜风:代表着季节的冷酷与生命的脆弱。
  • 蟋蟀: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茱萸:象征团圆与思念,常与重阳节相关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太守”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王维
    • B. 孟浩然
    • C. 杜甫
  2. 诗中的“蟋蟀”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思乡
    • C. 孤独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思乡与孤独
    •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A. 王维
  2. C. 孤独
  3. B. 思乡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现了重阳节的思乡情怀,王维在诗中对兄弟的思念与权德舆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 《春晓》: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美好,与《九日北楼宴集》的寒秋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充满生机,后者则是忧伤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