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鲁东门观刈蒲
原文展示: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白话文翻译:
鲁地的寒冷来得早,初霜时节就开始割取水边的蒲草。
挥动镰刀如同月光般流转,轻拂水面生起连串的水珠。
这种草最为珍贵,何必去追求昂贵的龙须草?
用它编织成玉床的席子,欣然承受清夜的欢乐。
轻薄的罗衣可以再度轻拂,不必畏惧素白的尘埃和杂草。
注释:
- 鲁国:指古鲁国,今山东一带。
- 寒事:指寒冷的天气。
- 渚蒲:水边生长的蒲草。
- 挥镰:挥动镰刀。
- 连珠:形容水珠如同连串的珍珠。
- 龙须:一种名贵的草,常用于编织。
- 玉床席:用来铺在床上的席子,形容其珍贵。
- 罗衣:轻薄的衣服。
- 素尘:白色的尘埃,泛指不洁之物。
典故解析:
“龙须”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珍贵的材料,而诗中提到的蒲草则表现出平凡中蕴含的珍贵,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及对简单事物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游历鲁东门时,正值秋冬之交,蒲草的割取成为一种生活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诗歌鉴赏:
《鲁东门观刈蒲》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李白通过割蒲草这一简单的活动,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质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通过“寒事早”引入季节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割蒲草时挥动镰刀的情景,仿佛看到月光下的轻盈舞动,形成了优美的画面感。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这句表达了李白对物质追求的反思,蒲草虽平常,却蕴含着生活的美好。诗人提到用蒲草编织玉床席,反映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最后一句“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更是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轻松面对尘世的烦扰,享受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他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鲁国寒事早:描述鲁国的寒冷来得早,设定了诗的季节背景。
- 初霜刈渚蒲:在初霜时节,开始割取水边的蒲草,描绘了具体的场景。
- 挥镰若转月:挥动镰刀的动作如同月光般流转,形象生动。
- 拂水生连珠:轻轻拂动水面,水珠如同珍珠般闪耀,增添了诗的美感。
- 此草最可珍:强调蒲草的珍贵,暗示诗人对简单美好事物的珍视。
- 何必贵龙须:质疑对昂贵物品的追求,传达出对物质的淡泊。
- 织作玉床席:用蒲草编织成席子,体现出对生活的智慧和审美。
- 欣承清夜娱:在清静的夜晚享受生活,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 罗衣能再拂:轻薄的衣服可以再次轻拂,象征着对生活的从容。
- 不畏素尘芜:不害怕尘世的污秽与杂草,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挥镰若转月”将挥动镰刀比作月光,创造出优美的意象。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手法,如“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蒲草象征着平凡生活中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简单事物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蒲草割取的描绘,反映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物质的淡泊,倡导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珍惜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事:象征着季节的转变,带来清冷的气息。
- 蒲草:平凡却珍贵,代表着生活的真实与简单。
- 清夜: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安宁,体现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的“鲁国寒事早”主要描述哪个季节的特点?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冬
- D. 冬春
- 诗中提到的“龙须”象征什么?
- A. 平凡的事物
- B. 昂贵的物品
- C. 自然的美
- D. 生活的苦恼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 A. 追求奢华
- B. 享受简单
- C. 忧虑未来
- D. 逃避现实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比较李白的《鲁东门观刈蒲》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但李白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珍贵之物,而王维则强调山水的宁静与和谐,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