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

时间: 2025-01-19 17:26:31

水叠鸣珂树如帐,长杨春殿九门珂。

我来惆怅不自决,欲去欲住终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
作者: 杜牧 〔唐代〕

水叠鸣珂树如帐,
长杨春殿九门珂。
我来惆怅不自决,
欲去欲住终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商山道上,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色,心中却充满了惆怅和犹豫。水声叠叠,车铃声响,树木像帐篷般遮蔽了天空;长杨树在春天的宫殿前显得格外苍翠。诗人来到这里感到惆怅,心中难以决断,想走又不舍,最终该如何选择呢?

注释:

  • 鸣珂:指车响,珂是一种铃,古代车马上的铃铛,鸣珂即车铃的声音。
  • 长杨:长长的杨树,杨树在古代常用作庭院和宫殿的装饰,象征生机。
  • 九门珂:指九门大开,形容春天的繁盛景象,珂在这里指的是车铃的声音,表示热闹的场面。
  • 惆怅:心中感到忧愁和不快。
  • 欲去欲住:想走又想留,表达内心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樽前,晚唐时期著名诗人,生于803年,卒于852年。他以诗歌闻名,尤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见长。他的诗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常常在诗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是杜牧在被贬职后,途经商山时创作的作品。商山的秀美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他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开头的“水叠鸣珂”描绘了水声与车铃声交织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动人的氛围,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树木如帐,既展现了自然的幽静,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隔阂与阻碍。

“长杨春殿九门珂”则通过描绘春天的繁盛,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同时也暗示了他所处的困境。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但诗人却在此时感到惆怅,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两句“我来惆怅不自决,欲去欲住终如何”,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深思,充分展现了杜牧作为诗人的才华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叠鸣珂树如帐:描绘了水声与车铃声交融的景象,树木如同帐篷般遮天蔽日,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2. 长杨春殿九门珂:长杨树在春季的宫殿前显得生机盎然,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3. 我来惆怅不自决:诗人因遭贬而感到忧愁,心中充满矛盾与不安。
  4. 欲去欲住终如何:表达了对未来去留的困惑与无奈,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比作帐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遮蔽感。
  • 对仗:如“欲去欲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拟人:水声与铃声的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迷茫与惆怅,表达了在美好景色下对生活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生命,也隐喻着诗人的情感变化。
  • :代表自然的生命力,亦可象征诗人对过往的怀念。
  • :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期待与向往。
  • 车铃:象征着旅程与人生的起伏,承载着诗人对于命运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水叠鸣珂”中的“鸣珂”指的是什么? A. 水声
    B. 车铃声
    C. 风声
    D. 鸟鸣

  2. 诗中“惆怅”最接近的意思是? A. 高兴
    B. 忧伤
    C. 生气
    D. 惊讶

  3. 诗人对未来的心态是? A. 满意
    B. 迷茫
    C. 放松
    D. 自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同样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也描绘了在美丽的景色中,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