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黄州作)》
时间: 2025-01-19 16:53:5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即事(黄州作)
作者: 杜牧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因思上党三年战,闲咏周公七月诗。
竹帛未闻书死节,丹青空见画灵旗。
萧条井邑如鱼尾,早晚干戈识虎皮。
莫笑一麾东下计,满江秋浪碧参差。
白话文翻译:
因思念上党三年战事,闲来吟咏周公的七月诗。
历史上未曾听闻书写忠贞的节义,丹青之中空留画着灵旗。
萧条的城邑如同鱼尾一般,早晚的战斗识别着虎皮的纹路。
莫要嘲笑我这东下的计策,满江的秋浪碧波起伏。
注释:
- 上党: 指的是山西的一个地区,历史上战事频繁。
- 周公: 周公旦,周朝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著名的忠臣。
- 竹帛: 指古代的书籍,竹简和帛书。这里指历史文献。
- 灵旗: 指战国时期的旗帜,象征着国家的象征。
- 井邑: 指的是城镇,萧条意味着人口稀少。
- 干戈: 指武器,这里暗指战争。
- 虎皮: 这里用作比喻,指战斗的痕迹或战斗的标志。
- 一麾: 指一挥手,暗指出征的号令。
- 碧参差: 形容秋天江水的波浪起伏不平。
典故解析:
- 周公七月诗: 可能指的是《诗经》中的《周南·关关雎鸠》,周公的忠诚和智慧被后世所传颂。
- 竹帛未闻书死节: 反映了历史上忠臣的事迹未能被记载,表达了对忠义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豪放、清丽的风格闻名,作品多涉及政治、历史、抒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杜牧被贬至黄州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中表现了对历史忠臣的敬仰和对战乱的思索,同时也反映了杜牧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怀的诗作。诗人在思念上党三年战事的同时,借周公的诗歌抒发自己对忠义的追求与反思,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当下现实的感慨。诗的开头便以“因思”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思考和对当下局势的忧虑。接着提到“竹帛未闻书死节”,让人感到对忠臣事迹未被记载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渴望与对忠贞精神的追求。
诗中“萧条井邑如鱼尾”的描绘,生动展现了战乱后城市的凋零与荒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一句“莫笑一麾东下计,满江秋浪碧参差”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与希望,尽管现实艰难,但仍不失勇气与谋略。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体现了杜牧的深邃思想与艺术才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因思上党三年战:因思念上党地区三年的战争,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关切。
- 闲咏周公七月诗:在闲暇时吟咏周公的诗,表明诗人对忠义的向往。
- 竹帛未闻书死节:历史文献中未有忠臣的忠诚事迹,表达对忠义未被记录的惋惜。
- 丹青空见画灵旗:画中虽有灵旗,却未能展现真正的忠义,表达对历史的无奈。
- 萧条井邑如鱼尾:描绘战后荒凉的城镇,生动体现战乱带来的影响。
- 早晚干戈识虎皮:战斗与战争的痕迹显露,暗示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 莫笑一麾东下计:劝诫他人不要嘲笑自己的东下计谋,表现出坚定的态度。
- 满江秋浪碧参差:描绘秋江的波浪,象征着战后复杂的局势与个人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井邑如鱼尾”,用鱼尾形象地描绘城市的凋零。
- 对仗:如“干戈识虎皮”,展现出诗人对称的表达风格。
- 象征:灵旗象征忠义,表现出对历史忠臣的追求与尊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忠义的崇敬与对战乱的思考,体现了杜牧对国家兴亡、个人理想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党:象征着历史与战争。
- 周公:象征忠诚与智慧。
- 灵旗:象征国家与荣耀。
- 秋浪: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不确定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帛”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
- B. 旗帜
- C. 战场
- D. 将领
-
“莫笑一麾东下计”中“一麾”的意思是:
- A. 一挥手
- B. 一座山
- C. 一条河
- D. 一片云
-
诗中“满江秋浪碧参差”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战争的残酷
- B. 自然的景色
- C. 个人的希望
- D. 历史的沧桑
答案:
- A. 书籍
- A. 一挥手
- C. 个人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杜牧的《即事》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杜甫则强调国家的沧桑与个人的痛苦。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影响,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