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吴则虞
一程芳草清明近,吩咐莺鹂。
休凭悲啼。留得春魂稳处栖。
绮罗未必真成障,诗到无题。
人到无依。故国东来雁北飞。
白话文翻译:
这一程春草芳香,清明的时节即将来临,告诉那黄莺和百灵鸟。
不要再悲啼了。要留住那春天的灵魂,安稳地栖息在这里。
华丽的绮罗未必真的能成为障碍,诗歌写到无题。
人到无依,故乡的雁从东方飞来,向北飞去。
注释:
- 芳草:指春天的草,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清明:通常指清明节,春天的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莺鹂:指黄莺和百灵鸟,象征春天的声音。
- 春魂: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 绮罗:华丽的丝绸,象征着美丽的外表。
- 无题:指诗歌未能写成,表明内心的无法表达。
- 无依:孤独无依的状态。
- 故国:指自己所生长的地方。
典故解析:
“故国东来雁北飞”可以理解为一种思乡情绪,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古代文人常用雁作为思乡的象征,体现出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则虞(1877-1927),字惕庵,号半山,晚号秋水,江苏无锡人。吴则虞是近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词多写爱情和乡愁,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清末民初,正值社会动荡,国家处于变革之中,诗人借助春天的意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诗人在春天的背景下,抒发了细腻的情感。开头提到的“芳草”和“清明”,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随后的“吩咐莺鹂”,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生命的热爱。诗中反复提到的“无题”和“无依”,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多么美好,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依旧存在。
最后一句“故国东来雁北飞”将思乡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一种深切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细腻展示,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抒情氛围,令人沉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程芳草清明近:春草的芳香,清明节即将来临,象征生机。
- 吩咐莺鹂:对黄莺和百灵鸟说话,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休凭悲啼:劝鸟儿不要悲啼,表达对快乐生活的渴望。
- 留得春魂稳处栖:希望春天的气息安稳地栖息在这里。
- 绮罗未必真成障:美丽的外表未必能掩盖内心的孤独。
- 诗到无题:表达内心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奈。
- 人到无依:感到孤独无依,展现内心的脆弱。
- 故国东来雁北飞:思乡情绪的升华,借用雁的迁徙表达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春魂比喻生机与希望。
- 拟人:将莺鹂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与情绪。
- 对仗:如“无题”与“无依”形成对比,加深孤独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芳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莺鹂:春天的象征,代表快乐与美好。
- 绮罗:华丽的表象,象征表面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
- 雁:思乡的象征,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莺鹂”指的是什么?
A. 黄莺和百灵鸟
B. 其他鸟类
C. 只指黄莺 -
诗中“故国东来雁北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忧伤 -
诗歌中提到的“春魂”象征什么?
A. 生机与希望
B. 孤独
C. 忘却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比较吴则虞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吴则虞更加强调孤独和思乡,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爱情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吴则虞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