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战后感事》
时间: 2025-01-01 10:2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
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
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
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
白话文翻译
蜀道是英灵的聚集之地,重重的山峦,蜿蜒的水流。
文人四子在此盛名远扬,开路的五丁神力无比。
词人们在桥上题写诗句,忠臣们则驾马而来。
卧龙与骇浪同在,跃马的情景如同浮埃。
本以为这儿没有妖邪的地方,哪里知道却暗藏祸胎。
蕃兵依附在濮水的柳树下,蛮族的旗帜指向江边的梅花。
战后悲哀的景象如血般刺眼,烧尽的恨意化为灰烬。
空留犀牛厌倦的怪影,再无酒水来消解灾厄。
岁月积累的怨恨如苌弘般增长,春深之际杜宇鸣叫哀怨。
家中贫困无力迁徙,愁苦在望乡台上增添。
注释
字词注释
- 英灵:英勇的灵魂。
- 词客:作词的人,通常指文人。
- 忠臣:忠诚的臣子。
- 卧龙:指诸葛亮,象征智慧和才能。
- 骇浪:剧烈的波浪,暗指战乱的动荡。
- 蕃兵:指外族的军队。
- 蛮旆:蛮族的旗帜。
- 杜宇:杜鹃,春天鸣叫,常用以象征哀伤。
典故解析
- 五丁开路:源自《山海经》,五位神将开山辟路,象征艰难的开拓。
- 卧龙:诸葛亮的别称,表示其智谋。
- 江梅:暗指江边的梅花,象征着美丽而又悲凉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历史事件,关心国家命运,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争带来的伤痛的感慨,反映出他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平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蜀中战后感事》是雍陶以深厚的历史感和悲悯情怀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蜀地的壮丽山河以及战后带来的深重哀痛,情感真挚而沉重。诗的开头以“蜀道英灵地”引入,展现出这片土地的英雄历史,接着通过“文章四子盛”与“道路五丁开”的对比,描绘出文化与军事的交织。在战争的影响下,诗人感受到的更多是无尽的悲痛与失落。尤其是“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争后果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在意象上,诗人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卧龙同骇浪”,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冲击,也暗示了历史的无常与变迁。诗中对于忠臣与词客的描写,体现了士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怀古转向伤感,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时代的敏锐感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道英灵地:开篇便引入蜀地的英雄气概,显示出历史的厚重感。
- 山重水又回:形象描绘蜀地的山水,强调其地理的复杂与多样。
- 文章四子盛:指代文人们的成就,展现出文化的繁荣。
- 道路五丁开:描绘开辟道路的艰辛,象征着人们的努力与奋斗。
- 词客题桥去:暗示文人的离去,带走了文化的辉煌。
- 忠臣叱驭来:忠臣的到来,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对国家的责任感。
- 卧龙同骇浪:卧龙象征智慧,与骇浪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历史的动荡。
- 已谓无妖土:表明对土地的美好期待,反转为潜在的危机。
- 蕃兵依濮柳:外族的威胁,隐含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 战后悲逢血:直接表达战争带来的悲痛。
- 烧馀恨见灰:痛苦的情感化为无尽的灰烬,显示失望与绝望。
- 空留犀厌怪:暗指失落后的孤独与无助。
- 岁积苌弘怨:岁月带来的愁苦与怨恨,愈发沉重。
- 春深杜宇哀:暗示春天的哀伤,增添情感的层次。
- 家贫移未得:生计的困境,愁苦愈重。
- 愁上望乡台:最后的怀乡之情,表达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的苦痛比作烧尽的灰烬,生动形象。
- 对仗:如“山重水又回”,“忠臣叱驭来”形成对称,增强音韵美。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景象,增强诗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蜀中战后景象的描绘,体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故土的思念,体现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道:象征着历史和英雄。
- 英灵:代表着为国捐躯的英雄。
- 卧龙:象征智慧与才能。
- 血:战争的悲惨与痛苦。
- 灰:失去与绝望的象征。
- 杜宇:哀伤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蜀中战后感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雍陶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卧龙”指的是? A. 诸葛亮
B. 刘备
C. 曹操
D. 孙权 -
诗中“战后悲逢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悲痛
D. 期待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战乱后的痛苦与思乡情,但更侧重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虽描绘自然风光,但在历史背景下也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和对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李杜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