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于中丞使北蕃》
时间: 2025-01-17 08:43: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于中丞使北蕃
作者: 雍陶 〔唐代〕
朔将引双旌,山遥碛雪平。
经年通国信,计日得蕃情。
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
远雕秋有力,寒马夜无声。
看猎临胡帐,思乡见汉城。
来春拥边骑,新草满归程。
白话文翻译:
北方的将领引领着双旗,遥远的山峦和平坦的雪原相接。
经过多年的通信,终于可以预计到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情感交流。
在野外的泉边宿营,沙地上望着火光行进。
远处的雕鸮在秋天展翅有力,寒冷的马匹在夜晚悄无声息。
观看猎人来到胡人的帐篷,思乡之情涌现,仿佛看见汉朝的城池。
明年春天骑兵将会拥军边境,新草将覆盖回家的路途。
注释:
- 朔:北方,主要指北方边境。
- 双旌:双面旗帜,象征军队或使者的到来。
- 碛:沙漠或戈壁。
- 蕃情:指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情感交流。
- 野次:在野外宿营的地方。
- 寒马:形容天气寒冷时的马匹。
典故解析:
- 胡帐: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帐篷,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往。
- 汉城:指汉朝的都城,象征着作者的故乡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边塞和军事生活,关注士人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频繁的时期,表达了对北方使者的送别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送于中丞使北蕃》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边塞诗,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即将前往北方的使者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融入了对边境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以“朔将引双旌”引入,展现了使者的威严和使命感,接着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北方的苍凉与广袤。通过“经年通国信,计日得蕃情”,诗人暗示了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和平交流的期盼。
在描写野宿和沙中行走的情景时,诗人用“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孤独,而“远雕秋有力,寒马夜无声”则通过动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秋意和宁静的氛围。最后,诗人通过“思乡见汉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情感的思考,是一首具有强烈情感共鸣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朔将引双旌:北方的将领引领着双面旗帜,象征着军队的荣耀和使命。
- 山遥碛雪平:远处的山峦与平坦的雪原交融,展现了北方的辽阔自然景观。
- 经年通国信:经过多年的通信,表明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 计日得蕃情:期待着与少数民族的情感交流,暗示着和平的希望。
- 野次依泉宿:在野外泉水旁宿营,体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 沙中望火行:在沙地上看着火光,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远雕秋有力:描绘秋天的雕鸮展翅有力,寓意着自然的力量。
- 寒马夜无声:寒冷的马匹在夜晚安静无声,反映出边境的孤寂。
- 看猎临胡帐:猎人来到胡人的帐篷,展现了民族交往的场景。
- 思乡见汉城:思念故乡,仿佛看见汉朝的城池,情感至深。
- 来春拥边骑:明年春天的骑兵将会到来,暗示着新的希望。
- 新草满归程:新草覆盖回家的路,象征着归家的期盼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北方的环境与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展现了唐诗的工整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对北方使者的送别、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交流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旌:象征着军队的威严与使命感。
- 泉: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火:象征着温暖与归属感。
- 雕:象征着力量与自由。
- 寒马:象征着孤独与艰辛。
- 汉城:象征着故乡与文化根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朔将引双旌”指的是哪个方向的将领?
- A. 南方
- B. 北方
- C. 东方
- D. 西方
-
“远雕秋有力”中的“雕”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老虎
- B. 鹰
- C. 雕鸮
- D. 狐狸
-
诗人通过“思乡见汉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边塞的向往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敬佩
- D. 对战争的渴望
答案:
- B. 北方
- C. 雕鸮
- B. 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但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悟。
- 高适《别董大》: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与《送于中丞使北蕃》在情感基调上有所相似,但背景与情境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