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山中,依靠着树木吟诗的情景。周围秋叶泛黄,蝉鸣声在古寺中响起,鸟儿的身影掠过寒冷的塘水。诗人感受到自然景物的悲伤,想起远方的友人王侍郎。年迈的诗人向往佛日的温暖,因此随意在僧人的房间里住宿。
注释
- 何限:何其、何等,表示程度深。
- 倚山木:依靠着山间的树木。
- 吟诗:吟咏诗歌。
- 秋叶黄:秋天的树叶变黄。
- 蝉声:蝉鸣声。
- 集古寺:在古老的寺庙聚集。
- 鸟影:鸟儿飞过的影子。
- 度寒塘:飞过寒冷的池塘。
- 风物:自然景物。
- 悲游子:感到悲伤的游子。
- 登临:登高望远。
- 忆侍郎:思念王侍郎。
- 老夫:年老的我。
- 贪佛日:渴望佛光的温暖。
- 随意宿僧房:随意在僧人的房间里住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和个人情感,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诗风由早期的豪放转向后期的忧国忧民,作品深具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杜甫晚年,诗人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心怀忧国忧民之情。此时他与王侍郎的友情成为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以“倚山木”的姿态,展现出一种沉浸在自然之中的悠然自得。但随即通过“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引入了对秋季宁静又略显凄凉的氛围的刻画,蝉声和鸟影成为了诗人孤独的映照,展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感。
接下来的“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则将诗人的思绪由自然转向人情,游子的悲凉与对友人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厚的情感共鸣。最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则展现了诗人对安宁与温暖的渴望,选择在僧房中栖息,暗示了他对佛教清净的向往,虽身处尘世却渴望超脱,体现了诗人超然的心境。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凄凉与哲思,展现了杜甫深邃的诗歌艺术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限倚山木:诗人依靠着山中树木,感叹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 吟诗秋叶黄:在秋天的景色中吟诵着诗歌,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蝉声集古寺:蝉鸣声在古寺中响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鸟影度寒塘:鸟儿飞过寒冷的塘水,暗示着孤独与思念。
- 风物悲游子:自然景物让诗人感到悲伤,联想到远方的游子。
- 登临忆侍郎:登高望远,怀念王侍郎的情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老夫贪佛日:年老的诗人渴望佛日的温暖,体现出对安宁的向往。
- 随意宿僧房:随意在僧人的房间中住宿,暗示了诗人的无拘无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蝉声、鸟影被赋予人性化的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比喻:将“游子”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了孤独与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凄凉,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木: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伟大,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靠。
- 秋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带有一丝悲伤。
- 蝉声:象征着孤独与思念,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寒塘:象征着冷清与凄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游子:象征着远行的人,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 佛日:象征着安宁与温暖,表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何限倚山木”意为: A. 诗人依靠着高大的山木 B. 诗人在山间吟诗 C. 诗人感叹自然的美好 D. 诗人感到孤独
-
“登临忆侍郎”表达了诗人的: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佛教的向往
-
诗中“老夫贪佛日”反映了诗人的: A. 渴望权力 B. 渴望温暖与安宁 C. 对人生的感慨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通过自然描写传达友情,但更强调离别的哀伤。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与《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有相似之处,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但各自的侧重点和情绪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研究文章《杜甫诗歌的忧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