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话文翻译:
在戍楼的鼓声中,行人已经无法再走动,只有边塞秋天的孤雁在鸣叫。
今夜露水如白霜般洁白,明月照耀下,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
我的弟弟们都已经分散,没有家问我他们的生死。
我寄出的书信长久没有音信,更何况现在战事未休呢?
注释:
- 戍鼓:指边防的鼓声,常常用于警示。
- 断人行:形容因鼓声而无法继续行走,暗示严酷的环境。
- 边秋:指边疆的秋天,带有苍凉之感。
-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月亮在心中显得格外明亮。
- 有弟皆分散:兄弟都已离散,表达了对家人的忧虑。
- 寄书长不达:寄出的信件很久没有收到回复,表示通信不畅。
- 未休兵:指战争尚未停止,表明社会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杜甫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被誉为“诗圣”。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创作于杜甫流亡生涯中,诗人身处战乱之际,思念远方的弟弟,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与忧虑。此诗写于边陲之地,正值秋天,月夜的景色让他思念故乡愈发强烈。
诗歌鉴赏: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戍鼓、孤雁、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与孤独的氛围。戍鼓声断人行,既是对战乱的直接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孤独。孤雁声声,仿佛在诉说着离散与失落,勾起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展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向往与思念。月亮作为古代文人寄托情感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后两句则更为沉重,兄弟的分散和无家可归,使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愁与惆怅。寄书长不达,更是反映了战乱带来的通信阻断,表达了深切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对家庭、亲情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忧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戍鼓断人行:戍楼的鼓声使行人无法前行,暗示战乱带来的困扰。
- 边秋一雁声:边疆的秋天中,孤雁的鸣叫增添了凄凉的气氛。
- 露从今夜白:今夜的露水如霜般洁白,描绘出清冷的秋夜。
- 月是故乡明:明亮的月光让人更加思念故乡,情感愈发浓烈。
- 有弟皆分散:兄弟们都已离散,表达了对家人安危的担忧。
- 无家问死生:没有家可以询问亲人的生死,感受到深深的无助。
- 寄书长不达:诗人寄出的信件长久没有回复,暗示通信的不畅。
- 况乃未休兵:更何况战事未息,表明对动荡局势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露水比喻为白霜,增强了秋夜的寒意。
- 象征:月亮象征故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无奈,深刻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离散。杜甫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家庭的深情与对时局的悲观,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戍鼓:象征战争与守卫。
-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散。
- 明月:象征思乡与情感寄托。
- 露水:象征清冷与凄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环境,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情感和对家国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及的“戍鼓”指的是什么? A. 边防的鼓声
B. 战争的号角
C. 乡村的钟声
D. 朋友的呼唤 -
“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什么? A. 月亮在故乡特别亮
B. 月亮是故乡的明亮象征
C.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D. 所有选项均正确 -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忧伤与思念
C. 激昂向上
D. 无所谓
答案:
- A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以月亮为意象,但前者更加强调思乡与对亲人的思念,而后者则表现了饮酒与孤独的情感。杜甫的诗更为沉重,反映了动荡时期的忧虑,而李白的诗则多了一份洒脱与超然。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