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

时间: 2025-01-14 08:14:16

荡舟北郭外,华表见新亭。

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

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
作者: 杨维桢

荡舟北郭外,华表见新亭。
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
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

白话文翻译:

在北郭的水面上荡舟,远远地看到华表旁的新亭。
水流的形势像游动的龙,山峦的轮廓像一个倒卧的月亮。
奇特的松树盘绕在赤色的水边,高耸的竹子在青色的山上。
一缕生机勃勃的草意,流传千秋的灵性在大地之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荡舟:在水上划船。
  • 华表:古代的一种标志性建筑,通常位于重要场所的前面。
  • 游龙:形容水流的形态如同游动的龙。
  • 偃月形:指山的形状像卧着的月亮。
  • 怪松:奇特的松树。
  • :盘绕、缠绕。
  • 刍意:生长的草,象征生机。
  • 千秋:长久的时间,形容历史悠久。

典故解析

  • 华表:常常用作地标,象征美好的前景。
  • 游龙与偃月:典型的中国山水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灵动与静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山水而著名。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该诗是在作者游览毗山时的即兴之作,旨在表达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元代文人对山水的崇敬与归依。

诗歌鉴赏:

《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诗的开篇便以“荡舟北郭外”引入,瞬间把读者带入一个悠闲自在的游览场景,接着通过“华表见新亭”传达出一种新颖的美感。诗中水与山的结合,似游龙的水势与偃月的山形,形成了极具动感和静谧的对比,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奇松与高竹的描写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松的怪异与竹的挺拔,分别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在“生刍意”和“千秋地下灵”的结尾,诗人通过草的生意与历史的厚重,暗示了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永恒,给人以沉思的空间。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流畅,意象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元代诗人游山玩水、寄情于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荡舟北郭外,华表见新亭。”:描绘了作者在北郭的湖面上划船,远望见华表旁新建的亭子,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2. “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水流的形态如同游动的龙,山的轮廓如同卧月,展现了水与山的生动形象。
  3.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奇特的松树在赤色水边盘绕,高耸的竹子在青山上挺拔,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4. “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草的生意象征着生命的勃发,而地下灵则暗示着历史的沉淀,表现出一种时空交融的哲理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作游龙势”,形象地表现出水流的动态。
  • 对仗:如“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意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哲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2. :代表着稳重与永恒。
  3. 松与竹:分别寓意坚韧与高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品质的推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表”是什么? A. 一种建筑标志
    B. 一种植物
    C. 一种乐器

  2. “水作游龙势”中的“游龙”用来比喻什么?
    A. 水流的形态
    B. 船的形状
    C. 山的轮廓

  3. 诗中“千秋地下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生命的绝望
    B. 对历史的思考
    C. 对自然的疏离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表现出宁静的生活情趣,但更侧重于孤寂的情感,而杨维桢的作品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出一种游赏与思考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元代诗人研究》
  2. 《山水诗的艺术与情感》
  3. 《杨维桢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