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意(二十首) 袁凯 〔明代〕
十五志为学,四海访巨儒。 低回梁宋郊,浩荡齐鲁区。 庶从父老问,得亲交游徒。 惜哉戎马起,中道乃趑趄。 归来卧荒园,白首成下愚。
白话文翻译:
十五岁时立志学习,四处寻访著名的学者。 在梁宋的郊外徘徊,在齐鲁的广阔区域游历。 希望能从父老乡亲那里得到一些知识,结交一些朋友。 可惜战乱爆发,中途不得不停下脚步。 归来后,只能躺在荒废的园子里,白发苍苍,成了一个愚笨的老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五志为学: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
- 四海访巨儒:四处寻访著名的学者。
- 低回梁宋郊:在梁宋的郊外徘徊。
- 浩荡齐鲁区:在齐鲁的广阔区域游历。
- 庶从父老问:希望能从父老乡亲那里得到一些知识。
- 得亲交游徒:结交一些朋友。
- 惜哉戎马起:可惜战乱爆发。
- 中道乃趑趄:中途不得不停下脚步。
- 归来卧荒园:归来后,只能躺在荒废的园子里。
- 白首成下愚:白发苍苍,成了一个愚笨的老人。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诗人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和晚年遭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年轻时有志于学,四处求访名师,晚年因战乱而归隐,生活困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年轻时的求学热情和晚年的无奈归隐,可能是在晚年回顾一生时所作,表达了对年轻时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和对晚年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诗人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和晚年的归隐生活,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十五志为学,四海访巨儒”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而“低回梁宋郊,浩荡齐鲁区”则展现了他的游历经历。然而,“惜哉戎马起,中道乃趑趄”一句,突出了战乱对诗人求学之路的阻碍,最终“归来卧荒园,白首成下愚”则表达了诗人晚年的无奈和自嘲。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不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志为学”:诗人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表达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 “四海访巨儒”:四处寻访著名的学者,展现了诗人求学的决心和行动。
- “低回梁宋郊”:在梁宋的郊外徘徊,描绘了诗人的游历经历。
- “浩荡齐鲁区”:在齐鲁的广阔区域游历,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游历范围。
- “庶从父老问”:希望能从父老乡亲那里得到一些知识,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
- “得亲交游徒”:结交一些朋友,展现了诗人的人际交往。
- “惜哉戎马起”:可惜战乱爆发,突出了战乱对诗人求学之路的阻碍。
- “中道乃趑趄”:中途不得不停下脚步,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而中断学业的无奈。
- “归来卧荒园”:归来后,只能躺在荒废的园子里,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
- “白首成下愚”:白发苍苍,成了一个愚笨的老人,表达了诗人晚年的自嘲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白首成下愚”中的“下愚”比喻诗人晚年的无奈和自嘲。
- 对仗:“低回梁宋郊,浩荡齐鲁区”中的“低回”与“浩荡”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年轻时求学经历和晚年归隐生活的回顾,表达了对年轻时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和对晚年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海访巨儒”:展现了诗人求学的决心和行动。
- “低回梁宋郊”:描绘了诗人的游历经历。
- “浩荡齐鲁区”: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游历范围。
- “归来卧荒园”: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诗中提到的“四海访巨儒”是指什么? A. 四处寻访著名的学者 B. 四处游历 C. 四处寻找书籍 D. 四处寻找朋友
-
诗中的“惜哉戎马起”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战争的赞美 B. 诗人对战争的无奈 C. 诗人对战争的恐惧 D. 诗人对战争的期待
-
诗中的“白首成下愚”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晚年的自嘲 B. 诗人对晚年的满足 C. 诗人对晚年的恐惧 D. 诗人对晚年的期待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豪迈和对命运的抗争。
诗词对比:
- 袁凯的《古意(二十首)》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但袁凯的诗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经历,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袁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全集》: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与袁凯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