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别江主簿屯骑》
时间: 2025-01-01 03:06: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别江主簿屯骑
作者: 吴均 〔南北朝〕
有客告将离,赠言重兰蕙。
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
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
毛公与朱亥,俱在信陵门。
赵瑟凤凰柱,吴醥金罍樽。
我有北山志,留连为报恩。
夫君皆逸翮,抟景复凌骞。
白云间海树,秋日暗平原。
寒虫鸣趯趯,落叶飞翻翻。
何用赠分手,自有北堂萱。
白话文翻译
有位客人要离开了,赠送的言辞如同重温兰花与蕙草的芬芳。
乘船的时候应当顺便渡过济水,交朋友的时候应当结下桂树的深厚情谊。
济水有清澈的源头,桂树也生长着芳香的根。
毛公和朱亥,都是在信陵君的门下。
赵瑟和凤凰的柱子,吴醥与金罍的酒樽。
我心怀北山的志向,留恋不已以此来报答恩情。
你们都像自由的翅膀,乘风而起再度高飞。
在白云间的海树,秋日里显得平原幽暗。
寒虫在鸣叫,落叶在飞舞。
何必在分手时赠送礼物,自有北堂的萱草。
注释
- 重兰蕙:指赠送的言辞,如同兰花和蕙草的芬芳,象征高洁的友情。
- 泛舟当泛济:乘船时应当顺便渡过济水,意味着友情的延续与相聚的机会。
- 结交当结桂:交朋友时应当结下桂树般的深厚情谊。
- 信陵门:信陵君,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代表豪杰之士。
- 北山志:北山指志向高远,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均,字德修,号子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诗品》、《吴均诗》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与友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吴均为江主簿屯骑送别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描绘了友人即将离去的情景,情感真挚而细腻。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开篇即以“重兰蕙”引入,强调了友情之珍贵。后面的描写逐渐展开,涉及泛舟、结交等意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流般自然、如桂花般芬芳。
“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一句,既表明了友谊的源远流长,也暗示了理想与追求的坚韧。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与典故,如毛公、朱亥、信陵君等,增强了诗的文化厚度,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友谊的赞美。诗的最后几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与落叶飘零的氛围,表现出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展现出吴均的文学才华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客告将离:有位客人即将离去,暗示即将分离的情感。
- 赠言重兰蕙:送别的言辞如同兰花与蕙草,象征友情的珍贵。
- 泛舟当泛济:乘船时应当顺便渡过济水,寓意交友的自然与顺畅。
- 结交当结桂:交朋友时应当结下深厚情谊。
- 济水有清源:清澈的源头象征着友谊的纯净。
- 桂树多芳根:桂树的芳香根基喻示着持久的友谊。
- 毛公与朱亥:提到历史人物,表明对豪杰之士的敬仰。
- 俱在信陵门:点明这些人物的交往背景,增强诗的文化内涵。
- 赵瑟凤凰柱:描绘美好的景象,增强了诗的意境。
- 吴醥金罍樽:酒樽的描写,象征着欢聚与友谊。
- 我有北山志: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留连为报恩: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 夫君皆逸翮:朋友们像自由的鸟一样展翅高飞。
- 抟景复凌骞:再次高飞,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白云间海树:描绘自然景象,增强诗的意境。
- 秋日暗平原:秋天的景象,渲染了离别的哀愁。
- 寒虫鸣趯趯:秋虫的鸣叫,增添了萧瑟的气氛。
- 落叶飞翻翻:落叶的飞舞,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悲伤。
- 何用赠分手:表达对分离的思考。
- 自有北堂萱:萱草自有其意义,暗示了离别后仍有相思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赠言重兰蕙”,将友情比作兰花与蕙草,生动形象。
- 对仗:如“寒虫鸣趯趯,落叶飞翻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蕙:象征高洁的友情。
- 济水:代表友情的源头与流淌。
- 桂树:象征持久的友谊。
- 秋日:象征离别的愁苦。
- 寒虫与落叶:增添了离别时的萧瑟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别
B. 友情
C. 理想
D. 以上皆是 -
“重兰蕙”中的“重”字的意思是?
A. 轻
B. 重新
C. 重要
D. 多次 -
诗中提到的“毛公与朱亥”是指?
A. 朋友
B. 历史人物
C. 文人
D. 将领
答案
-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友人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未来的展望与祝福;而吴均的这首诗则更加强调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南北朝文学史》
- 《吴均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