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王桂阳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棵小松树的感慨,它在生长的初期被杂草遮掩,未能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即使没有人能看到它的坚韧和潜力,旁人也无法理解它承载的艰辛。尽管这棵松树的枝干脆弱,容易被摧毁,但作者期待有一天它能成长为千尺高的参天大树,能够为朋友王桂阳遮挡明月。
注释
- 松生数寸时:松树刚生长了几寸。
- 遂为草所没:最终被杂草淹没,形象地表现出松树的微小和无奈。
- 未见笼云心:未能显露出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 谁知负霜骨:谁能理解它承受的霜寒与艰辛。
- 弱干可摧残:脆弱的树干容易被摧毁。
- 纤茎易陵忽:细小的枝茎容易遭受压迫。
- 何当数千尺:何时才能长成千尺高的大树。
- 为君覆明月:为你遮挡明亮的月光,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字子云,号孟云,吴兴人。他以诗歌、散文和辞赋闻名,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吴均与朋友王桂阳之间的友谊之际。诗中通过描绘松树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深切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成长与友谊的重视。
诗歌鉴赏
《赠王桂阳》以松树的成长为主题,蕴含了作者对理想与友情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用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小松树的渺小和脆弱,寓意在困难面前的无奈与不屈。接下来的“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则进一步揭示了松树内心的坚韧与隐忍,尽管外界无人知晓,但它依然承受着风雨的洗礼。诗的后半部分“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转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期待松树能够茁壮成长,最终为王桂阳遮挡明月,象征着希望与祝福。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非常成功,松树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友情和理想的载体。整体而言,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厚,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松树刚刚成长,微不足道的高度让它淹没在杂草之中,暗喻人一开始的渺小与无助。
-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尽管小松树内心充满坚定与追求,但外界无人能察觉其坚韧的精神。
-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脆弱的树干和细小的枝茎,容易受到外界的摧残与压迫,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时所遭遇的困难。
-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期待松树长成参天大树,能够为朋友遮挡明亮的月光,展现了深厚的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松树比作人生中的种种困境,表达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艰辛。
- 拟人:赋予松树以情感,体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共鸣。
- 对仗:如“松生数寸时”和“何当数千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祝福。通过松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逆境中成长,同时珍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代表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
- 草:象征世俗和琐碎的事物,表示外界的干扰与压制。
- 明月:象征理想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树的生长象征着什么?
- A. 理想的追求
- B. 外界的压迫
- C. 友情的珍贵
- D. 生活的无奈
-
“何当数千尺”中“千尺”指的是什么?
- A. 树的高度
- B. 理想的实现
- C. 友情的深厚
- D. 生活的变化
-
诗中“未见笼云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坚韧
- C. 幸福
- D. 疲惫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赠王桂阳》: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理想与友情的思考,但《登高》更注重个人的孤独感与对未来的沉思,而《赠王桂阳》则侧重强调友情的支持与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吴均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