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背蓬》

时间: 2025-01-19 15:51:36

敏手劈江筠,随身织烟壳。

沙禽固不知,钓伴犹初觉。

闲从翠微拂,静唱沧浪濯。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敏手劈江筠,随身织烟壳。
沙禽固不知,钓伴犹初觉。
闲从翠微拂,静唱沧浪濯。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渔者的生活和心境。诗人灵巧地用手劈开江边的竹子,随身编织渔具。沙洲上的鸟儿对此毫不知晓,而钓鱼的伙伴们也刚刚开始感受到这一切的美好。闲来无事,诗人从青翠的山头轻拂而过,静静地唱着沧浪的渔歌。听说在万山之间的潭水中,所有的渔童都能学会捕捉的技巧。

注释:

  • 敏手:灵巧的手,形容手法娴熟。
  • 劈江筠:指在江边用手劈开竹子,竹子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渔具。
  • 烟壳:用竹子编织的轻便渔具,像烟雾一样轻盈。
  • 沙禽:生于沙洲的鸟类,指对渔者活动毫无察觉。
  • 钓伴:与钓鱼的人,指钓鱼的伙伴。
  • 翠微:指青翠的山峰。
  • 沧浪:指水流清澈的河流,渔歌在此吟唱。
  • 万山潭:形容水域众多、环境优美的地方,渔童们在此学习钓鱼技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约760年—约835年),字志道,号青霞,唐代诗人,以咏怀诗和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渔人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生活的时代,正值唐代社会的繁荣,渔业和田园生活成为诗人关注的主题之一。诗中反映了渔民的悠闲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渔具技艺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渔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美。首句“敏手劈江筠”,以简单的动作揭示了渔民的日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和技艺的熟练。接着“随身织烟壳”,描绘了渔者随手织造渔具的轻松,给人一种自在的感觉。

中间两句“沙禽固不知,钓伴犹初觉”,则通过对比展示了环境的安静与渔者的乐趣。沙洲上的鸟儿对于渔者的存在毫无察觉,而钓鱼的伙伴们初生的觉悟则透露出一种新奇感,象征着对自然的探索和亲近。

最后两句“闲从翠微拂,静唱沧浪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与赞美,轻松的氛围中透出悠然自得的情感,似乎在召唤读者一同感受这份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现了渔民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敏手劈江筠:诗人用敏捷的手劈开竹子,表现出技艺高超。
  • 随身织烟壳:渔具的编织随意而轻松,体现一种生活的自在。
  • 沙禽固不知:鸟类对渔民的活动毫无察觉,强调自然的宁静。
  • 钓伴犹初觉:伙伴们对钓鱼的乐趣刚刚开始感知,展现了对新事物的好奇。
  • 闲从翠微拂:诗人在青翠山头游玩,享受闲适的生活。
  • 静唱沧浪濯:在水边轻声吟唱,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传达出渔童在自然中学习技艺的场景,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渔具比作“烟壳”,形象生动。
  • 拟人:沙禽“固不知”,使鸟类具有无知的特征,增加趣味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如“闲从翠微拂,静唱沧浪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筠:象征着渔民的生活工具,表现出渔具制作的技艺。
  • 沙禽:代表自然界的生灵,反映出自然的宁静。
  • 翠微:象征高山青翠,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沧浪:象征水的流动与清澈,体现出渔歌的悠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敏手”是指什么? A. 灵巧的手
    B. 疲惫的手
    C. 粗糙的手
    D. 婴儿的手

  2. “沙禽固不知”中的“沙禽”指的是什么? A. 河流中的鱼
    B. 沙洲上的鸟类
    C. 树上的虫
    D. 水中的水草

  3. 诗人通过“闲从翠微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无奈
    C. 悠然自得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歌子》:张志和的作品,描绘渔民生活的乐趣。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的诗,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但陆龟蒙更侧重于渔民的技艺与日常,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宁静与个人的感悟。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取向与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