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谏 其一 初放》
时间: 2025-01-17 09:3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壄。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壄。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
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
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如坈。
块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在国家中生活,长大在原野和丘陵之中。
我言语笨拙,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我的智识浅薄,见闻又少。
几句恰当的话,常常引来怨恨。
国君不察我的长处和利益,最终将我弃于荒野。
我默默反思自己的过错,却无可改正。
人们聚集成群,互相迷惑。
谄媚之人不断出现,贤者则被冷落。
尧舜那样的圣贤已不在,谁又能忠直呢?
高山巍峨,流水汩汩。
我的生命即将结束,与麋鹿同归尘土。
我如同块石,停留在路中,世人皆然,我又能向谁倾诉?
驱逐高飞的鸿鹄,反而近习鸱枭,砍伐橘柚,却种下苦桃。
修竹纤细,却寄生于江潭之中。
高耸的葳蕤树木遮挡露水,凉风从下方徐徐而来。
谁又能知晓它们的不合,就像竹子和柏树的异心。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赶,未来的时光也不可等待。
苍天啊,为什么不理睬我?
我暗自怨恨君王的不觉,唯有等到我死去才算了结。
注释
- 讷譅:言语笨拙,表达不清。
- 彊辅:指强有力的支持。
- 长利:长处和利益。
- 怨门下:指受到怨恨。
- 伏念思过:隐秘思考自己的过错。
- 巧佞:谄媚之人。
- 贤者灭息:贤者被冷落、消失。
- 尧舜:古代贤君,象征圣明。
- 与麋鹿如坈:比喻死亡后归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以机智和幽默著称。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独到见解。
创作背景
《七谏》系列诗歌是东方朔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尤其是在面对君主的不理解和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时,表达了他对忠诚与正直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七谏 其一 初放》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歌开篇以个人的处境为切入点,描绘了他在国家和自然之间的挣扎。东方朔通过对自身的言语表达和智识的反思,揭示了一个人在权力中心外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反复出现的对比,如“高山”和“水流”,“鸿鹄”和“鸱枭”,不仅丰富了诗的意象,也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特别是提到的尧舜,象征着理想中的君主,诗人质疑在这样的时代中,谁能真正做到忠直。这样的怀疑和反思让整首诗充满了悲观的色彩。
此外,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也充满了哲学思考,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不可掌控。最后,诗人以对苍天的呼喊,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不满,显示出一种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对自我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壄:写出作者在国家的生活和成长背景。
-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强调自己表达能力差,缺乏支持。
-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自谦智识浅薄,见闻稀少。
-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表达少数恰当言辞却引来怨恨。
-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壄:对君主的失望,感到被遗弃。
-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反思无可改变的过错,暗示内心的无奈。
-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指人际关系的复杂,群体的迷惑。
-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谄媚者得势,贤者被冷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比高山和流水,强调人生的对立和无常。
- 拟人:自然现象被赋予人的情感,如“悠悠苍天”。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对社会政治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山:象征理想与坚定。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变化。
- 鸿鹄:象征高洁的理想追求。
- 鸱枭:象征低俗与阴暗的现实。
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他对忠诚与正直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文中提到的贤者被冷落的原因是什么? a) 因为他们太聪明
b) 因为谄媚者的存在
c) 因为国君的偏见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尧舜象征着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理想中的君主
c) 过去的辉煌
d) 个人的理想 -
诗人在最后表达了对谁的怨恨? a) 自己
b) 君王
c) 自然
d) 社会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b) 理想中的君主
- b) 君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东方朔的《七谏 其一 初放》更为沉重和深刻,李白的诗则充满了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探讨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汉代文学研究》
- 《东方朔与汉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