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凉秋八九月,虏骑入幽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汉朝将领的英勇与壮志。他挥舞着旗帜,带领着骏马走出长城。长城地势险峻,绵延万里如同与天空相接。正值凉爽的八九月份,敌人的骑兵已经侵入了幽并地区。
注释:
- 拥旄:指手持旗帜,旄是旗帜上的饰物。
- 汉将:指汉朝的将领。
- 汗马:形容骑马出征的情景,汗水淋漓。
- 长城:指防御敌人的长城,地势险峻。
- 幽并:古地名,幽州和并州,指北方的边境地区。
- 虏骑:敌人的骑兵。
典故解析: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防御工程,历史上多次用于抵御北方敌人的侵扰。诗中提到的将军与长城的关系,体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将领的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虞羲,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平多不详,但其作品常流露出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对汉地发起攻击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将军出征的情景,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咏霍将军北伐诗 其一》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将领出征的壮阔画面,展现了战争的紧迫与将士的豪情。诗的开头“拥旄为汉将”生动地描绘出将军的英姿,给人一种威武不屈之感。接着,通过“汗马出长城”,进一步突显了将士们的决心与勇气,仿佛可以感受到马匹奔腾的气势与士兵们的热血。诗中对长城险峻地势的描述,既是对实际地理的写照,也是对战争艰难险阻的暗示。最后一句“虏骑入幽并”,则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示了敌人的侵扰,唤起读者的警觉与忧虑。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紧迫感与悲壮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激励人们勇敢抵抗外敌的决心。这不仅是一首战争诗,也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拥旄为汉将:手持旗帜的汉朝将领,象征着军队的威望与军人的使命。
- 汗马出长城:形象地描绘出将士们在长城出征的场景,表现出他们的勇猛与决心。
- 长城地势险:强调长城的自然防御优势,暗示战争的艰难。
- 万里与云平:长城蜿蜒千里,似乎直通云端,展现出其雄伟的气势。
- 凉秋八九月:描绘出时节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虏骑入幽并:敌人骑兵的入侵,突显出战争的紧迫性与危机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汗马出长城”与“虏骑入幽并”,形成鲜明的对比。
- 夸张:用“万里与云平”来形容长城的宏伟,增强了诗的气势。
- 象征: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线与民族的抵抗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将士们的英勇与面对敌人的决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着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代表了民族的精神。
- 汉将:象征着忠诚与勇敢的将士形象。
- 虏骑:象征着外敌的威胁与侵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拥旄为汉将”是什么意思?
- A) 手持旗帜的汉朝将领
- B) 乘坐骏马的士兵
- C) 在长城上守卫
- D) 参加宴会的贵族
-
诗中提到的“凉秋八九月”体现了怎样的氛围?
- A) 温暖
- B) 凄凉
- C) 喜庆
- D) 平静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津口》(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将士们的豪情与对抗敌人的决心,风格上与虞羲的诗歌形成呼应,均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南北朝文学研究》
- 《虞羲诗集注释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