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军民抗洪
作者: 郭汉城
滚滚横流大地,滔滔落屋沉梁。
洪峰险处有人墙。哪怕千寻恶浪。
昔日人为鱼鳖,如今我战汪洋。
青山不改地难荒。依旧英雄模样。
白话文翻译:
大水在大地上奔腾流淌,房屋被洪水淹没,梁柱也被冲垮。
在危险的洪峰面前,有人像一道墙一样屹立不动。即使面临千寻的恶浪,我也要与这滔滔洪水抗争。
曾经的人们如同鱼虾被洪水吞噬,如今我却要与这汪洋大海抗争。
青山的面貌没有改变,土地虽遭受洪灾,但依然不荒芜。我们依旧是英勇的模样。
注释:
- 滚滚横流:形容洪水的猛烈,四处奔流的样子。
- 滔滔:形容水势浩大。
- 恶浪:指汹涌的波浪。
- 鱼鳖:指被洪水淹没的人,隐喻其无助。
- 战汪洋:比喻抗争洪水的决心和勇气。
- 青山不改:指自然景观依然存在,象征坚韧与不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汉城,现代诗人,以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奋斗精神而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蕴含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次严重的洪灾期间,目的是歌颂军民团结抗洪的精神,展示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英勇与不屈。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军民抗洪》是一首充满力量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洪水的汹涌澎湃和人们的无畏精神,传达出一种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开篇的“滚滚横流大地,滔滔落屋沉梁”生动地展现了洪水的浩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将人们带入那种紧张和危险的氛围中。
接下来的“洪峰险处有人墙”则转向对抗洪水的勇敢者们,诗人在这里赋予了人类强大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即使面临“千寻恶浪”,他们依旧毫不退缩,展现出无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最后两句“青山不改地难荒,依旧英雄模样”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心,尽管经历了洪灾的洗礼,但人们的勇气与坚持不会改变,土地依旧会生机勃勃。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既反映了灾难的严峻,又讴歌了人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令人倍感振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滚滚横流大地:形容洪水汹涌而来,席卷大地,给人以压迫感。
- 滔滔落屋沉梁:描绘洪水将房屋淹没,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发对灾难的思考。
- 洪峰险处有人墙:强调在危险的时刻,人民和军队形成了坚固的防线,象征着团结和勇气。
- 哪怕千寻恶浪: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勇往直前。
- 昔日人为鱼鳖:回顾历史,表达悲惨遭遇的对比。
- 如今我战汪洋:表达现在的决心和勇气,强调人类面对自然的抗争。
- 青山不改地难荒:象征坚韧不拔,尽管经历了灾难,依然保持生机。
- 依旧英雄模样:强调人们的勇气和形象,体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鳖”形容无助的人,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中心思想在于赞颂军民团结、无畏抗洪的精神,展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不屈不挠和奋勇向前的决心。
意象分析:
- 洪水:象征自然灾害的威胁和人类的脆弱。
- 英雄:象征人类的勇气与坚韧,代表了抗争的精神。
- 青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不变,暗喻人类生存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有人墙”指的是什么?
- A. 建筑物
- B. 人民的团结
- C. 洪水的堤坝
-
“昔日人为鱼鳖”中的“鱼鳖”比喻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无助的人
- C. 水中的生物
-
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
- A. 悲观
- B. 英勇与坚定
- C. 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深情。
- 《滕王阁序》(王勃):描绘人事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西江月 军民抗洪》都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但《登高》更多地反映忧国忧民之情,而《西江月》则强调团结和抗争的精神。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指南》
- 《当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