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片月忽临池,双蛾忆画时。
光浮空似粉,影散不成眉。
孤枕应惊梦,寒林正入帷。
情知两处望,莫怨独相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亮忽然映照在池塘上的景象,令我想起了与爱人共赏月色的时光。月光在空中如同轻粉般柔和,影子飘散得没有形状。孤独的我躺在床上,感到惊醒,寒冷的树林正透过窗帷映入室内。我明白我们虽然身处两地,却都在仰望同一轮明月,因而不该怨恨这份独自的思念。
注释:
- 片月:指一轮月亮,形容月亮的形状不完整。
- 双蛾:指双眉,形容女子的美丽。
- 光浮空似粉:月光像轻粉一样浮在空中,形容月光柔和。
- 影散不成眉:影子散乱,无法形成眉形,形容月影的模糊。
- 孤枕:独自的枕头,形容孤独。
- 寒林:寒冷的树林,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入帷:透过窗帷,形容月光照入室内。
- 情知两处望:心中明白我们在不同地方仰望同一轮月亮。
- 莫怨独相思:不要怨恨这份独自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灵,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景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常常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凝视着月光,思念远方的爱人而作。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诗人们常通过月亮来寄托情感,表达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和阎士和望池月答人》以月光为引子,描绘了诗人深厚的思念之情。开篇“片月忽临池”展现了月亮的突然出现,立即引发了诗人的回忆与思考。月光如粉,细腻柔和,给人以温柔的感受,但同时又让人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
随着诗句的推进,孤独的情感逐渐显露。诗人躺在孤枕上,惊醒于梦中,寒冷的林影透过窗帷,渲染出一幅孤寂而清冷的画面。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最后两句“情知两处望,莫怨独相思”则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理解与包容。尽管身处两地,心中却明白彼此的思念,这样的情感让诗人不再怨恨孤独,而是更深地体会到相思的美好。整首诗在恬静的月色中,流露出浓厚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片月忽临池:月亮突然照临池塘,暗示诗人对月亮的关注。
- 双蛾忆画时:看到月亮,诗人想起与爱人共赏的时光。
- 光浮空似粉:月光轻柔,如同浮动的粉末,形象生动。
- 影散不成眉:月影模糊,像是无法成形的眉毛,表现出孤寂。
- 孤枕应惊梦:独自躺在床上,醒来,暗示内心的不安与孤独。
- 寒林正入帷:寒冷的树林映入窗帷,增强孤独感。
- 情知两处望:心中明白彼此在不同地方仰望月亮。
- 莫怨独相思:不应怨恨这份孤独的思念,表达了包容和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光浮空似粉”,比喻月光的柔和。
- 拟人:月影的模糊,如人眉的失形,生动形象。
- 对仗:如“孤枕”与“寒林”,形成对比,增加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孤独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包容与理解,传达了相思的美好与苦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常作为情感的寄托。
- 池塘:静谧的环境,衬托出孤独。
- 寒林:象征孤寂与寒冷的情感状态。
- 孤枕:表达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孤独与思念
C. 自然景观
D. 战争 -
“光浮空似粉”中的“光”指的是什么? A. 烛光
B. 日光
C. 月光
D. 星光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乐
B. 忧伤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达思乡的情感。
- 《月下独酌》:李白的另一首通过月亮抒发情感的诗。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和阎士和望池月答人》都涉及月亮和思念主题,李白的作品更显直白,而皎然的诗则更为细腻,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