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时间: 2025-01-14 23:35:03

细按银牙,初开玳宴。

酒红渐渐匀娇面。

含情不语已销魂,何堪脉脉秋波转。

罨画山遥,扶阑目断。

画骢仆仆征程远。

玉珰消息有凭无,颦眉暗自思量遍。

意思解释

踏莎行 其二

原文展示:

细按银牙,初开玳宴。酒红渐渐匀娇面。含情不语已销魂,何堪脉脉秋波转。罨画山遥,扶阑目断。画骢仆仆征程远。玉珰消息有凭无,颦眉暗自思量遍。

白话文翻译:

细细品味着酒杯中的美酒,初次开启这场华丽的宴会。酒红色的酒逐渐映衬着她娇嫩的面庞。她含情默默,无需言语已经让人心神迷醉,怎能承受那秋波流转的目光?远方的山水如画,倚着栏杆望去,目光所及已然模糊。骏马踏着轻快的步伐,征途似乎遥远而漫长。关于她的消息,究竟是有根据的还是无凭的呢?她微微皱眉,心中默默思量着这一切。

注释:

  • 银牙:指杯牙,古代酒杯的边缘,形容细致。
  • 玳宴:华丽的宴会,玳瑁的宴席。
  • 娇面:指娇美的面容。
  • 脉脉秋波:形容深情款款的目光,难以承受的情感。
  • 罨画山:描绘如画的山水,意象美丽。
  • 画骢:指一种名贵的马,象征行程的远方。
  • 玉珰:美玉制成的饰物,这里暗指美人。

典故解析:

该诗中的“玳宴”以及“画骢”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玳瑁象征华贵,骏马则象征自由与奔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文漪,现代女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其作品常描绘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风格优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当代,背景为现代社会中女性对爱情与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沉思。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中的情感流动与内心的复杂感受。开篇运用“细按银牙”来引入宴会的氛围,展现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与细致的观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色彩的对比(酒红与娇面)来加强情感的浓烈,酒的饮用不仅是身体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寄语。后面提到的“脉脉秋波”,则将目光与情感交织,展现出一种无声的沟通与情愫的暗涌。

整首诗在意象上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念与期待。尤其是“玉珰消息有凭无”一句,揭示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表现出女性在感情中往往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细按银牙,初开玳宴:细致地品味酒杯中的美酒,开启了华丽的宴会,设置了愉悦的场景。
  2. 酒红渐渐匀娇面:酒色映照出她的美丽面庞,体现出她的娇美与宴席的欢乐。
  3. 含情不语已销魂:她含情默默,言语不需,已让人魂牵梦萦,表达深情无声的影响。
  4. 何堪脉脉秋波转:难以承受那深情的目光流转,感情的复杂与浓烈。
  5. 罨画山遥,扶阑目断:远山如画,倚栏而望,表现出一种思念的遥远与难以到达。
  6. 画骢仆仆征程远:形容骏马行走,征途遥远,暗示离别与远行的情感。
  7. 玉珰消息有凭无:关于她的消息是不是真的,表达出对未来的疑虑与不安。
  8. 颦眉暗自思量遍:她默默地思索,眉头微皱,展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酒,增强感官体验。
  • 对仗:如“罨画山遥,扶阑目断”,对称工整,增强韵律感。
  • 拟人:赋予情感以生命,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爱情与生活的思考展开,表达了一种细腻而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困惑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牙:象征细腻的生活态度。
  • 玳宴:华丽生活的象征。
  • 酒红:情感的浓烈与迷醉。
  • 秋波:深情的目光,象征爱意。
  • 画骢:奔放与自由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细按银牙,初开玳宴”中的“玳宴”指什么?

    • A. 一种装饰
    • B. 华丽的宴会
    • C. 一种饮品
    • D. 一种乐器
  2. 诗中提到的“脉脉秋波”形容的是什么?

    • A. 悲伤的眼泪
    • B. 深情的目光
    • C. 清晨的阳光
    • D. 夜晚的星空
  3. 诗中“玉珰消息有凭无”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爱情的渴望
    • B. 对生活的乐观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都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细腻体验与复杂情感,但赵文漪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流转,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于对往昔的怀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

  • 《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解析》
  • 《赵文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