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7 07:05:53

破暖轻风,做寒细雨,冥冥飞过空江去。

客中无物可消愁,绿阴满院黄莺语。

琴断朱弦,香销翠缕,连天碧草人何处。

欲乘斜日望长安,伤心烟浪迷南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暖轻风,做寒细雨,冥冥飞过空江去。
客中无物可消愁,绿阴满院黄莺语。
琴断朱弦,香销翠缕,连天碧草人何处。
欲乘斜日望长安,伤心烟浪迷南浦。

白话文翻译:

春日和风轻拂,却又细雨寒冷,迷迷蒙蒙飞过空旷的江面。
身在异乡没有可消愁的物品,院中绿荫满满,黄莺在鸣叫。
琴弦已断,香气已消,蔚蓝的草地上人又在何处呢?
我想乘着斜阳眺望长安,却让那愁绪在烟波中迷失在南浦。

注释:

  • 破暖轻风:春天温暖的轻风。
  • 寒细雨:细密寒冷的雨。
  • 冥冥飞过:迷蒙的样子,模糊的飞过。
  • 无物可消愁: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消遣愁苦。
  • 绿阴满院:院子里绿树成荫。
  • 黄莺语:黄莺的啼叫声。
  • 琴断朱弦:琴弦断了,朱色的琴弦也随之消逝。
  • 香销翠缕:香气消散,翠缕指的是绿色的丝带或翠色的物品。
  • 斜日:西斜的太阳,傍晚时分的阳光。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思乡之情。
  • 南浦:南边的渡口,诗人所处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季高,元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作品包括诗、文、词等,尤以诗词见长。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踏莎行》写作于元代,反映了作者在游览途中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正是他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诗歌鉴赏:

《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日景色的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以“破暖轻风,做寒细雨”描绘出初春的天气,既有温暖的和风,又夹杂着寒冷的细雨,营造出一种阴郁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接下来“客中无物可消愁”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暗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黄莺的歌声与绿荫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寂。最后两句“欲乘斜日望长安,伤心烟浪迷南浦”则通过对南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长安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感慨,隐含着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词在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破暖轻风,做寒细雨:春风温暖却夹杂着寒冷的细雨,表现出春季的复杂气候。
  • 客中无物可消愁:身在他乡,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消遣愁苦,表现孤独。
  • 绿阴满院黄莺语:院子里绿树成荫,黄莺在啼叫,形成生动的春日景象。
  • 琴断朱弦,香销翠缕:琴弦断裂,香气消散,象征着往日美好时光的失去。
  • 连天碧草人何处:无边的碧草之中,人又在何处,表现出对人的思考与寻找。
  • 欲乘斜日望长安:想要在夕阳下眺望长安,表达对故乡的渴望。
  • 伤心烟浪迷南浦:在烟波荡漾的南浦中,愁苦的心情让人迷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与细雨比作心情的象征,营造出复杂的情感。
  • 对仗:如“琴断朱弦,香销翠缕”,形成对称的美感,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黄莺的叫声被赋予了情感,进一步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生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反映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细雨:象征着愁绪与忧伤。
  • 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象征着往日的美好与失去。
  • 长安:象征着故乡与繁华。
  • 南浦:象征着迷茫与寻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踏莎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基
    D. 白居易

  2. 诗中“客中无物可消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孤独
    C. 愤怒
    D. 惊讶

  3. “欲乘斜日望长安”中的“斜日”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正午
    B. 傍晚
    C. 清晨
    D. 午夜

答案:

  1. C. 刘基
  2. B. 孤独
  3. B. 傍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者均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王维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刘基则通过春日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