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阳间(一作汧阳县阁)》
时间: 2025-01-08 00:03: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汧水悠悠去似絣,
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
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
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
白话文翻译:
汧水悠悠地流去,像是绣品一样;
远山如同画卷,翠绿的山眉横亘在天际。
和尚寻着野渡归向吴岳,
大雁在斜阳的映照下飞入渭城。
边境安静,没有收回的番帐与马匹,
土地贫瘠,只能贩卖陇山的鹦鹉。
牧童在何处吹奏羌笛,
一曲梅花的乐声仿佛从塞外飘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汧水:指汧水,流动的水,象征悠长的时间与空间。
- 悠悠:形容水流缓慢、绵长。
- 絣:一种织物,意指水流的柔和与细腻。
- 翠眉:指远山的轮廓,如同女子的眉毛一般美丽。
- 僧:和尚,代表宗教与宁静。
- 野渡:指乡间的小渡口。
- 蕃帐马:边境的军帐与马匹。
- 陇山鹦:指陇山地区的鹦鹉,象征地方特产。
- 羌笛:羌族的乐器,代表边地的文化。
典故解析:
- “梅花出塞声”:梅花通常象征坚韧与高洁,出塞则表示离开边境,反映了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910),字子华,号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风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特别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边地生活,表达对战乱的沉思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汧阳间》是一首描绘自然与边地生活的诗,透过优美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首联“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以细腻的描写勾勒出溪水的柔情与远山的壮美,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接着,诗人引入僧侣的归途与大雁的飞翔,象征着归属与希望。蕃帐马的缺失,反映了边境的静谧与贫瘠,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最后,牧童吹羌笛的音声,带来了对古老文化的怀念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美,又有时代的沉重,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远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汧水悠悠去似絣”:描绘汧水轻柔缓慢的流动,仿佛织物一般,展现了自然的柔美。
- “远山如画翠眉横”:远方的山脉如同美丽的画卷,翠绿的山脉像女子的眉毛,暗示了自然的优雅与和谐美。
- “僧寻野渡归吴岳”:和尚在乡间渡口归向吴岳,暗示了对宁静与归属的追求。
- “雁带斜阳入渭城”:大雁在夕阳下飞向渭城,象征着归家的希望与温暖。
- “边静不收蕃帐马”:边境安静,没有军队与马匹,反映出战乱后的寂静与贫瘠。
- “地贫惟卖陇山鹦”:土地贫瘠,生计艰难,只能贩卖当地特产鹦鹉。
- “牧童何处吹羌笛”:诗人思考牧童的去处,增添了对故乡的思念。
- “一曲梅花出塞声”:梅花的乐声,象征着对故土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汧水比作绣品,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柔和。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如“远山”、“羌笛”等意象使得诗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描绘自然之美与边地生活之苦,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故土的思念,展现了时代的沧桑与个人情感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汧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绵延。
- 远山:代表自然的永恒与美丽。
- 僧侣: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归属。
- 大雁:代表归乡的希望。
- 羌笛:反映边地文化的独特与古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汧水悠悠去似絣”中的“絣”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山川的名字
- B) 一种织物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动物
-
诗中提到的“牧童”在何处吹羌笛?
- A) 乡间小路
- B) 河边
- C) 远山之下
- D) 不详
-
诗中提到的“斜阳”象征着什么?
- A) 黄昏的宁静
- B) 战争的来临
- C) 生活的忙碌
-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一种织物
- D) 不详
- A) 黄昏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韦庄的《汧阳间》与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土与生活的深切思念,但前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而后者则更直接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韦庄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