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马百愚》

时间: 2024-12-29 19:14:41

雨雪思良友,深杯复此斟。

风烟迟暮岁,关塞别离心。

岸柳行将发,宾鸿去益深。

祁寒劳抚字,或恐废高吟。

意思解释

忆马百愚

作者: 韩邦靖 〔明代〕


原文展示:

雨雪思良友,深杯复此斟。
风烟迟暮岁,关塞别离心。
岸柳行将发,宾鸿去益深。
祁寒劳抚字,或恐废高吟。

白话文翻译:

下着雨雪,让我想起了我的好友,深杯中再次斟满酒。
在这风烟弥漫的暮年,心中充满了对离别的思念。
岸边的柳树即将发芽,鸿雁的归去更加加深了我的思念。
在这寒冷的季节,我费力地写字,生怕会因此荒废了我的高歌吟唱。

注释:

  • 雨雪: 指天气恶劣,象征内心的忧愁。
  • 良友: 亲密的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 深杯: 酒杯,象征酒量深厚,情感浓厚。
  • 风烟: 指世事的纷扰与无常。
  • 关塞: 代指边关,象征离别的痛苦。
  • 岸柳: 柳树,春天的象征,预示着生机与希望。
  • 宾鸿: 鸿雁,象征远方的朋友或离去的亲人。
  • 祁寒: 寒冷的天气,表达内心的孤寂。
  • 抚字: 写字,表明情感寄托于文字之中。
  • 高吟: 指高声吟唱,表达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典故解析:

“鸿雁”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在古诗中频繁出现。鸿雁在古代被视为友谊的使者,代表远方的朋友。诗中提到的“岸柳”也常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忧伤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邦靖,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抒情和咏志。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细腻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雨雪交加的冬季,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思念起远方的朋友,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忆马百愚》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和友情眷念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雨雪天气和寒冷环境,营造了一个充满忧伤气氛的场景。开篇的“雨雪思良友”,就直接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切怀念。接着,诗人继续通过“深杯复此斟”,展现了他在此情此景下,借酒浇愁的状态,似乎在用酒来抚慰心中的孤独。

“风烟迟暮岁,关塞别离心”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描绘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岸边将发的柳树与去的鸿雁,分别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无奈的离别,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此刻达到了高潮。

最后两句“祁寒劳抚字,或恐废高吟”,更是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在寒冷的季节里,写字成了一种孤独的坚持,诗人害怕这种坚持会使他荒废对诗歌的追求,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充满了浓厚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雨雪思良友: 雨雪的天气引发了对朋友的思念。
    • 深杯复此斟: 诗人以酒来寄托情感。
    • 风烟迟暮岁: 在动荡的时代,年华不再,心中充满离愁。
    • 关塞别离心: 边关的遥远让离别的情感愈加深重。
    • 岸柳行将发: 柳树即将发芽,象征春天的希望。
    • 宾鸿去益深: 鸿雁的归去,增加了思念的深度。
    • 祁寒劳抚字: 在寒冷中写字,表达内心的孤独。
    • 或恐废高吟: 担心这样的孤独会使他荒废对高雅追求的热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 “雨雪”比喻内心的忧愁,营造气氛。
    • 对仗: “宾鸿去益深”与“岸柳行将发”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岸柳行将发”,赋予柳树生命的感觉,暗示春天的来临。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情与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雨雪: 代表忧愁与孤独的情感。
  • 良友: 友谊的象征,表达思念。
  • 深杯: 酒的象征,寄托情感。
  • 岸柳: 春的象征,带来希望。
  • 宾鸿: 离别与思念的象征。
  • 祁寒: 孤寂与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雪”象征什么? A. 喜悦
    B. 忧愁
    C. 友谊
    答案: B

  2. 诗人用哪种方式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A. 写信
    B. 喝酒
    C. 唱歌
    答案: B

  3. “岸柳行将发”中的“柳”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春天
    C. 友谊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杜甫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送友人》(李白): 体现了对朋友离别的感伤。

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与《忆马百愚》有相通之处,均为抒发思念之情,但风格和意象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文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