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庐山三叠泉宁张宗瑞》

时间: 2024-12-29 17:07:54

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处与云连。

几人竞赏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

鸿渐但尝唐代水,涪翁不到绍熙年。

从兹康谷宜居二,试问真岩老咏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以庐山三叠泉宁张宗瑞
作者: 汤巾 〔宋代〕

九叠峰头一道泉,
分明来处与云连。
几人竞赏飞流胜,
今日方知至味全。
鸿渐但尝唐代水,
涪翁不到绍熙年。
从兹康谷宜居二,
试问真岩老咏仙。

白话文翻译

在九叠峰的顶端,有一条泉水,
分明是从云朵中流淌而来。
有多少人争相欣赏这飞流的壮美,
今天我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滋味。
鸿渐只品尝过唐代的水,
涪翁却未曾到过绍熙的年间。
自此,康谷将成为宜居之地,
不妨问问那真岩的老仙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九叠峰: 指庐山上的一处名胜,因其山峰叠嶂而得名。
  • : 这里指山间流出的清泉。
  • 飞流: 指急速流动的泉水,形容其势如飞。
  • 鸿渐: 指的是《诗经》中的“鸿渐于天”,形容高飞的鸿雁,寓意高远的志向。
  • 涪翁: 指涪陵的老者,可能暗指某位名士。
  • 绍熙年: 指宋理宗的年号,暗示历史的变迁。
  • 康谷: 可能指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适宜居住。
  • 真岩老咏仙: 指年老的道士,寓意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典故解析:

  • 鸿渐于天: 出自《诗经》,表达志向高远的意象。
  • 涪翁: 涪水流域的名士,象征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巾,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多以山水诗见长,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庐山三叠泉,作者在此处游览,感受到自然之美,结合历史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铭记。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三叠泉的美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的“九叠峰头一道泉”通过直接的观察引入了泉水的美丽,配合“分明”二字,增强了泉水与云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生动而清新自然的画面。接下来的几句则展现了人们对飞流泉水的欣赏与竞逐,暗含了对美的追求。

“鸿渐但尝唐代水”一句蕴含了历史的延续与个人的体验,诗人以历史的人物来反衬现代的景象,展现了文化的深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居住环境的理想与对道家思想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

整首诗在抒情中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思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叠峰头一道泉: 描绘了庐山九叠峰上的泉水,强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2. 分明来处与云连: 形容泉水从云中流出,增添了神秘感。
  3. 几人竞赏飞流胜: 表现出游人对美景的热爱与追逐。
  4. 今日方知至味全: 诗人终于领悟到这种美景的真正意义。
  5. 鸿渐但尝唐代水: 通过历史人物引入对比,强调个人经历的局限。
  6. 涪翁不到绍熙年: 诗人提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传承。
  7. 从兹康谷宜居二: 表达了对未来居住环境的向往。
  8. 试问真岩老咏仙: 以询问的方式,呼唤对道家思想的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泉水比作飞流,增强了动态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泉水如同有生命般从云中流出,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历史与文化,表达了对美与智慧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 象征生命与活力,流动的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 代表了虚幻与理想,连接着自然与人的追求。
  • 飞流: 表达了自然的壮美和力量,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 鸿渐与涪翁: 历史人物的引入,象征着人类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一处名胜? a) 桂林山水
    b) 庐山三叠泉
    c) 黄山

  2. “鸿渐但尝唐代水”中的“鸿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流
    b) 高飞的鸿雁
    c) 一位诗人

  3. 诗中提到的“涪翁”是指什么? a) 一位历史名士
    b) 一种饮品
    c) 一座山

答案:

  1. b) 庐山三叠泉
  2. b) 高飞的鸿雁
  3. a) 一位历史名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汤巾的《以庐山三叠泉宁张宗瑞》相比,王维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汤巾则融合了历史的思考,体现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庐山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