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时间: 2024-12-29 17:20:00

少皞九秋当季月,成汤六祷动灵心。

中宵甘澍均丰浸,尽日层云结远阴。

销去骄阳为瑞重,招来嘉应感人深。

侧身修道殊千古,仍叔焉能播德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少皞九秋当季月,
成汤六祷动灵心。
中宵甘澍均丰浸,
尽日层云结远阴。
销去骄阳为瑞重,
招来嘉应感人深。
侧身修道殊千古,
仍叔焉能播德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甘霖降临,赞美了皇帝的祈雨之德。诗的开头提到在九月的明月之下,成汤王的祈祷唤起了神灵的关注。中夜的甘露滋润大地,整日的云层遮蔽了阳光,消去炎热,带来瑞气。感恩于此,诗人感慨深刻,认为即使是身处修道之路,也要将这个美好的德音传播下去。

注释:

  • 少皞:古代传说中的太阳神,这里指的是阳光。
  • 九秋:指的是农历九月,秋季。
  • 成汤:指的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因其有德治国而闻名。
  • 甘澍:甘甜的雨露。
  • 骄阳:指强烈的阳光,通常用来形容炎热的天气。
  • 瑞重:瑞气,象征吉祥的气候。
  • 德音:美好的声誉和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约998年-1070年),字文琦,号静斋,宋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曾任职于朝廷,参与政务,熟悉儒家经典,诗文造诣颇高。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社会、自然的深切感悟,风格浑厚典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宋代某次祈雨仪式后的应和之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重视,以及王权与民众福祉的紧密联系。诗中的“甘雨”象征着天赐的恩惠,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诗歌鉴赏:

《奉和御制甘雨应祈》是一首融情与景于一体的诗作。诗中,夏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甘霖降临时的美好场景,表现出人们对滋润的渴望和感激之情。开头的“少皞九秋当季月”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朗的秋夜,明月高悬,象征着清明和希望。接着提到成汤的祈祷,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宵甘澍均丰浸”一句,生动描绘了夜间的甘露滋润着大地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后文“销去骄阳”为诗作增添了层次感,表达了对炎热天气的消除,象征着福祉的到来。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德治的呼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最后一句“侧身修道殊千古,仍叔焉能播德音”则更加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暗示着个人道德的传播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首诗在表达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人文关怀和道德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皞九秋当季月:描绘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象征着清明的季节。
  2. 成汤六祷动灵心:提到历史上成汤王的祈祷,强调德治与天意的关系。
  3. 中宵甘澍均丰浸:夜间的甘露滋润大地,象征着恩惠的降临。
  4. 尽日层云结远阴:整天的云层遮蔽阳光,暗示着阳光的消失和凉爽的到来。
  5. 销去骄阳为瑞重:消除了炎热的阳光,带来吉祥的气候。
  6. 招来嘉应感人深:甘雨的降临让人感动,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7. 侧身修道殊千古: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表明个人修养的价值。
  8. 仍叔焉能播德音:即便身处修道之中,也要传扬美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甘澍”比作恩惠,以此突出雨水的重要性。
  • 对仗:如“骄阳”与“瑞重”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夸张:通过“感人深”表达对甘雨的深刻感激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自然恩惠的感激与对社会德治的推崇,强调了人与自然、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雨:象征着恩泽、滋润与希望。
  • 层云:暗示着变化的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 明月:代表着光明、清晰的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成汤”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 A. 夏朝
    • B. 商朝
    • C. 周朝
    • D. 汉朝
  2. 诗中“中宵甘澍均丰浸”的意思是:

    • A. 夜间的甘露滋润了丰收的土地
    • B. 白天的阳光照耀了大地
    • C. 秋天的干旱导致了歉收
    • D. 雨水使万物枯萎
  3. 诗中“销去骄阳为瑞重”的意思是:

    • A. 强烈的阳光带来瑞气
    • B. 炎热的阳光消失,带来吉祥的天气
    • C. 瑞气四溢,温暖了大地
    • D. 只有阳光才能带来丰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间事物的深刻感触,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整体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理论》:探讨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