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保庇孤根逄圣主,
矜修晚节顺天机。
空门自有清凉地,不向红尘议是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孤独修行的坚定信念,认为在圣主的庇佑下,能够保持自己的品德和操守。面对世俗的纷扰,作者选择不参与是非之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凉。
注释:
- 保庇:庇护,保护。
- 孤根:指孤立的修行者,暗指作者自身。
- 逄:遇到、碰上。
- 圣主:指明君或贤明的统治者。
- 矜修:珍视修养,强调品德与操守。
- 晚节:指晚年的节操和品行。
- 顺天机:顺应天意,遵循自然法则。
- 空门:指佛教寺庙,象征清净的修行环境。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议是非:讨论是非,争论对与错。
典故解析:
“圣主”可以引申为对历史上明君的赞美,代表了对良好统治的向往。空门则是佛教中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强调远离世俗的纷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夏竦,宋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在社会动荡和人心浮躁的背景下,作者写下这首诗,旨在表达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渴望通过修行保持自己的品德。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保庇孤根逄圣主”表达了对圣明君主的感激,认为在这样一个明主之下,作为修行者的自己能够安然无恙。接下来的“矜修晚节顺天机”则通过“晚节”的概念,强调了修行者在晚年仍需保持品德,顺应自然的法则。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淡薄态度,选择在“清凉地”中安身立命,而非参与到纷繁复杂的红尘中去。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超然态度,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保庇孤根逄圣主:诗人自喻孤立的修行者,得到了明君的庇护。
- 矜修晚节顺天机:强调保持良好品德,顺应自然规律。
- 空门自有清凉地:在佛门之中,能够得到心灵的宁静。
- 不向红尘议是非:选择远离世俗的争论与纷扰。
-
修辞手法:
- 使用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如“保庇孤根”与“矜修晚节”,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空门”与“红尘”,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心态的选择。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清静修行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孤根:象征着孤独的修行者,代表对自我修养的追求。
- 圣主:象征理想的统治者,信仰与依靠的对象。
- 空门:象征清净的修行环境,内心的宁静。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的纷扰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根”指的是: A. 孤独的树根
B. 孤立的修行者
C. 孤单的心灵 -
“空门”在诗中象征: A. 世俗的烦恼
B. 佛教的寺庙
C. 繁华的城市 -
诗人选择不向红尘议是非,体现了他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C.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夏竦的《偶成》与王维的《鹿柴》,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多地融入了山水意象,而夏竦则注重内心的修行与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