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知章的《答朝士》
钅及镂银盘盛蛤蜊,
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
遮渠不道是吴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金属和镂银的盘子盛着新鲜的蛤蜊,镜湖里莼菜的颜色纷繁杂乱,如同丝线般缠绕。乡里最近流行这种美味,难道你们不说这是吴地的特色吗?
注释:
- 钅:偏旁部首,表示与金属、金器有关。
- 镂银盘:指用银镂空制作的盘子,形状精美。
- 蛤蜊:一种常见的海鲜,味道鲜美。
- 镜湖:指湖水清澈如镜,有美丽的景色。
- 莼菜:水生植物,嫩芽可食用,味道鲜美。
- 遮渠:难道你们不说、不会说。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吴儿”指的是吴地的人民,强调了吴地美食的独特性。吴地即今天的江苏一带,以其水产丰富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昌谷,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和清新的作品而著称。他曾任职于中央政府,因其才华和为人受到重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贺知章晚年,诗人通过描绘美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食的欣赏与追求。
诗歌鉴赏:
《答朝士》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了贺知章对乡村美食的赞美与对故乡的热爱。诗的开头用“钅及镂银盘盛蛤蜊”展现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既突出了食物的美观,又暗示了生活的富足。接着“镜湖莼菜乱如丝”,通过比喻将莼菜的细腻与柔美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仿佛能够嗅到湖水的清香。
最后两句“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则将情感升华,诗人以乡音为纽带,拉近了与故乡的距离,同时也表达了对吴地美食的自豪感。这种对美食的赞美不仅仅是对味道的欣赏,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文化的认同。
整首诗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贺知章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钅及镂银盘盛蛤蜊:借用金属和银的光辉,强调食物的精致和奢华。
- 镜湖莼菜乱如丝:通过“乱如丝”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莼菜在水中的姿态,传达出一种生动的自然美。
- 乡曲近来佳此味:反映了乡里对这种美味的认可和喜爱,显示出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 遮渠不道是吴儿:表达了对吴地美食的自豪,也暗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乱如丝”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食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蛤蜊:象征美味与生活的富足。
- 莼菜: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纯洁。
- 镜湖:象征宁静与美好生活的环境。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食物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对家乡的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儿”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民? A. 河南
B. 江苏
C. 广西
D. 四川 -
“镜湖莼菜乱如丝”中的“丝”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水流
B. 莼菜的形状
C. 蛤蜊的颜色
D. 盘子的材质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自然
B. 家乡美食
C. 战争
D. 友情
答案:
- B. 江苏
- B. 莼菜的形状
- B. 家乡美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贺知章的《答朝士》和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都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贺知章更侧重于乡土美食的赞美,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贺知章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