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未歌先咽,鹦鹉前头芳意怯。别院箫沉,织出机丝辗转心。带将愁去,雁背斜阳红一缕。綦涩苔青,风飐疏灯淡似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还未唱歌之前就已感到哽咽,鹦鹉在我面前显得怯懦。别院中笛声沉重,仿佛织出了那缕缕心事。带着愁绪离去,雁在斜阳下留下了一缕红影。青苔湿润,微风拂过,稀疏的灯光淡得像萤火虫一样。
注释:
- 未歌先咽:指还没有开始唱歌,心中就已经感到哽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 鹦鹉:一种鸟,常用来象征美好而又脆弱的情感。
- 别院:指远离喧嚣的静谧处所。
- 箫沉:形容笛声低沉,传达出一种忧伤的气氛。
- 织出机丝:形象地表达了心中复杂的情感。
- 雁背斜阳:指大雁在斜阳下飞过,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綦涩苔青:形容青苔的颜色,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
- 风飐疏灯:微风轻拂着稀疏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梦碧(1870-1926),字梦碧,号秋水,晚号云水,近代女诗人。她的诗歌以婉约细腻著称,常常以女性的视角表达情感,作品多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和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寇梦碧的晚年,正值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语言反映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减兰 宫词二首 其二》展示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刻体悟和细腻描写。诗的开头“又未歌先咽”便抓住了读者的心,传递出一种未尽之言的情感困境,鹦鹉作为象征,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显露出对即将失去的惶恐。接下来的“别院箫沉”则引入了空间的转换,笛声的低沉暗示着忧愁的加深,同时“织出机丝辗转心”更是用细致的比喻表现出内心复杂的情感,仿佛如同织布一般,缠绕在心头。
“带将愁去,雁背斜阳红一缕”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斜阳下的雁影悠然飞过,留下了一缕温暖而又忧伤的印记。最后一句“綦涩苔青,风飐疏灯淡似萤”则将整个画面拉回到了自然,青苔与灯光的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未歌先咽:情感未表达,已显得哽咽,表现出心中情感的压抑。
- 鹦鹉前头芳意怯:鹦鹉的怯懦象征了对情感的犹豫和不安。
- 别院箫沉:静谧的环境中,笛声低沉,暗示忧伤的情绪。
- 织出机丝辗转心:比喻心中复杂的情感如同织布,难以理清。
- 带将愁去:带着忧愁离去的决心。
- 雁背斜阳红一缕:雁影在斜阳中飞过,象征着离别和怀念。
- 綦涩苔青:形容环境的湿润和青涩,增添了诗的情感基调。
- 风飐疏灯淡似萤:微风轻拂,灯光稀疏,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暗示着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织出机丝”表现情感的复杂。
- 拟人:鹦鹉的怯懦赋予了鸟类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愁别绪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对失去的感伤,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鹦鹉:象征美好与脆弱的情感。
- 箫:代表音乐的忧伤与内心的情绪。
- 雁:象征离别和思念。
- 青苔: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宁静。
- 灯:象征希望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未歌先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哀伤
- C. 兴奋
-
“雁背斜阳红一缕”中的“雁”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快乐
- C. 旅行
-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寇梦碧
- C. 杜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但更多体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对过往的追忆。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对比,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近现代女诗人研究》
- 《寇梦碧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