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十梅/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4-12-31 04:02:53

东风吹暖。

轻动枝头娇艳头。

成片惊飞。

不是城南画角吹。

香英飘处。

定向寿阳妆阁去。

莫损柔柯。

今日清香远更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兰十梅/减字木兰花

东风吹暖。轻动枝头娇艳头。
成片惊飞。不是城南画角吹。
香英飘处。定向寿阳妆阁去。
莫损柔柯。今日清香远更多。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东风轻轻吹拂,枝头上的花朵娇艳动人。
一片片花瓣纷纷扬扬地飞舞,不是城南的画角声在吹动。
香气四溢的花儿,应该是向着寿阳的妆阁而去。
不要损害这柔嫩的枝条,今天的清香比往日更加浓郁。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风:春天的暖风,象征春季的到来。
  • 娇艳:形容花朵鲜艳美丽。
  • 成片惊飞:花瓣像鸟儿一样纷纷飞扬。
  • 城南画角:指的是南城的号角声,暗示一种悠远的情感。
  • 香英:指花朵的香气。
  • 寿阳妆阁:寿阳是古代一个地名,妆阁则指女子打扮的地方。
  • 柔柯:柔软的枝条。

典故解析:

  • 寿阳:古代地名,有时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
  • 画角:古代乐器,常用来召唤或引起注意,象征一种情感的引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子正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于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期。他的诗风往往清新婉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作者在春风暖阳的时节,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因而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减兰十梅》以春天的东风为引子,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首句“东风吹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日的阳光中。接下来的“轻动枝头娇艳头”,通过“轻动”与“娇艳”的结合,表现出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增添了生动感。诗中“成片惊飞”描绘了花瓣如鸟儿般飞舞的场景,体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美丽。

“不是城南画角吹”一句,虽然提及乐器的声音,却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声的更深的热爱,似乎不愿将注意力转移到人造的乐声上,而是要专注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香英飘处,定向寿阳妆阁去”,则将花香与美丽女子的妆容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典雅与浪漫的气息。

最后的“莫损柔柯,今日清香远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保护与珍惜,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整首诗以春风中的花香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对生命、青春和美好时光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风吹暖。 — 传达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温暖。
  2. 轻动枝头娇艳头。 — 形象描绘花朵的美丽,增添了生动感。
  3. 成片惊飞。 — 花瓣如鸟般飞舞,展现春天的活力。
  4. 不是城南画角吹。 — 对比自然与人造的声音,强调自然之美。
  5. 香英飘处。 — 指花香四溢,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6. 定向寿阳妆阁去。 — 将花香与女子的妆容相联系,展现优雅。
  7. 莫损柔柯。 — 提醒人们珍惜自然,不要破坏美好。
  8. 今日清香远更多。 — 表达对当前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鸟儿,生动形象。
  • 拟人:花瓣似乎有了生命,轻轻飞舞。
  • 对仗:如“柔柯”和“清香”,形成美好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同时也呼吁保护美好的自然环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希望与新生。
  • 娇艳花朵:代表生命的美丽与繁盛。
  • 飞舞的花瓣: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流动。
  • 香气:代表美好事物的存在与享受。
  • 妆阁:象征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 A. 苏轼
    B. 李子正
    C. 杜甫
    D. 白居易

  2. “东风吹暖”中的“暖”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特征? A. 秋季
    B. 冬季
    C. 春季
    D. 夏季

  3. 诗中提到的“寿阳妆阁”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
    B. 美丽的女子
    C. 战争
    D. 乡村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by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李子正的《减兰十梅》与孟浩然的《春晓》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李子正更注重于花的细腻与香气,而孟浩然则强调晨光的清新与宁静。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赏析》
  • 《宋代诗人李子正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