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
时间: 2025-01-19 17:26:04意思解释
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
原文展示:
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
慈悲清静亦频观。希夷玄奥旨,三教共全完。
别子休妻为上士,悉捐财色真餐。
长全五脏得康年。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
白话文翻译:
保持清白的心灵,追求伟大的善行,
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怜悯之情。
慈悲与内心的宁静也要时常观照,
追求那深奥而玄妙的道理,三教(儒、道、佛)都能得到圆满。
舍弃妻子儿女,成为高尚的士人,
放弃财富与色欲,真正的食物是这种修行。
保持五脏的健康,获得长寿。
功成之后,行满天下,
真实的自性便能升入仙界。
注释:
- 洁己:保持自身的清白。
- 恻隐:对他人悲苦的同情与怜悯。
- 希夷:指深奥的道理。
- 三教:指儒教、道教与佛教。
- 上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 真餐:指真正的修行与内心的满足。
- 五脏:指人体的五个重要器官,象征健康。
- 仙坛:指达到了修行的至高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道教思想为创作核心,其诗词多表现出修行与哲理的结合,关注心灵的修炼和道德的提升。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道教的修行理念,以及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由于元代的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内心的宁静,王哲的作品便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哲学思潮。
诗歌鉴赏:
《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在修行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诗中强调“洁己存心”,这是修行的基础,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的信仰。接着,诗人提到“常行恻隐之端”,强调对他人悲苦的关怀,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修行者应有的态度。接下来的“慈悲清静”则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只有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慈悲,才能看见更深的道理。
诗中的“别子休妻为上士”,直面了修行者为了追求更高境界而做出的舍弃,这种放弃不仅是对物质的超越,也是对世俗关系的超脱。通过“悉捐财色真餐”,诗人传达了修行者应当追求的真实与内心的满足,财富与欲望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诗人在总结中提到“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表达了修行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练与修行后,最终得到的圆满与升华。这种从内心出发的修行,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洁己存心归大善:强调修行者要保持内心的清白,并追求伟大的善行。
- 常行恻隐之端:提到修行者应常常表现出对他人悲苦的同情与关怀。
- 慈悲清静亦频观:修行者不仅要慈悲,还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 希夷玄奥旨,三教共全完:追求深奥的道理,最终能使儒、道、佛三教达到圆满。
- 别子休妻为上士:修行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甚至舍弃家庭。
- 悉捐财色真餐:放弃财富与欲望,追求真正的修行。
- 长全五脏得康年:保持身体健康,从而获得长寿。
- 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修行圆满之后,真实的自性将进入更高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仙坛”的比喻,表达了修行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 排比:诗中多处使用排比,加强了修行过程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修行与内心的提升。诗人通过对修行过程的描绘,强调了内心的宁静、慈悲以及对物质欲望的超越,最终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灵魂的升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洁己:象征内心的纯净。
- 慈悲:代表对他人的关怀与怜悯。
- 三教:象征着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融合。
- 仙坛:象征修行的最高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教”指的是哪三种教义?
- A. 道教、基督教、佛教
- B. 儒教、道教、佛教
- C. 儒教、道教、伊斯兰教
- D.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诗中提到的“长全五脏得康年”意指什么?
- A. 健康长寿
- B. 财富与名声
- C. 成功与荣华
- D. 学识渊博
-
诗中“别子休妻为上士”强调了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放弃家庭
- C. 追求真理
- D. 增添财富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 《庐山谣》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同样展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但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心灵的宁静。
- 李白《将进酒》:表现出对人生的洒脱与豪放,与王哲的内省修行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