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怀曼生》

时间: 2025-01-04 09:09:54

旧约推移冬复夏,年年空盼归期。

水边沙际久迟疑。

小窗残烛,曾赋感秋诗。

少日追怀无限事,溪桥杨柳依依。

故园春晚落花时。

乌篷小艇,听雨凤城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约推移冬复夏,年年空盼归期。
水边沙际久迟疑。
小窗残烛,曾赋感秋诗。
少日追怀无限事,
溪桥杨柳依依。
故园春晚落花时。
乌篷小艇,听雨凤城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过去又迎来了夏天,年年都在空等归来的日子。水边和沙岸之间徘徊不前。小窗外的烛光微弱,曾经写下过关于秋天的诗篇。少年的时光令人怀念,无尽的往事萦绕心头,溪边的杨柳依然如故。故乡的春天已经是花落时节,坐在乌篷船上,听着雨声,仿佛在凤城的西边。

注释:

  • 旧约:这里指时间的流逝,旧的时光已过去。
  • 归期:指回家的日子。
  • 水边沙际:指水边和沙滩的交接处。
  • 小窗残烛:小窗户外的烛光已经微弱,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 依依:形容柳树的柔美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 乌篷小艇:黑色篷布的船,常用于江河湖泊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凤城西: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点,增添了地域的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桐芬(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近代,诗人可能经历了战乱或社会变迁,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浓厚,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临江仙 怀曼生》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回忆,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以“旧约推移冬复夏”引入,展现了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水边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气氛,表达了内心的迟疑和彷徨。小窗外的残烛和曾经赋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仿佛在追溯往日的青春岁月。

“少日追怀无限事”一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诗人用“溪桥杨柳依依”来象征那种柔美而又令人心痛的情感。故园的春晚时节,落花纷飞,正是生命的短暂与流逝。最后,乌篷小艇上的听雨情景,增添了一丝惆怅与宁静,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约推移冬复夏:四季交替,时光流逝。
  • 年年空盼归期:每年都在盼望回家的日子。
  • 水边沙际久迟疑:在水边和沙滩之间,迟疑不决。
  • 小窗残烛,曾赋感秋诗:小窗外的烛光微弱,曾经写下感伤的秋诗。
  • 少日追怀无限事:年轻时光令人怀念,无尽的往事萦绕心头。
  • 溪桥杨柳依依:溪边的杨柳依然如故,象征着温柔的情感。
  • 故园春晚落花时:故乡的春天已经是花落的时节,暗示生命的短暂。
  • 乌篷小艇,听雨凤城西:坐在乌篷船上,听着雨声,增添了地域和情感的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光比作四季的更替,展现人生的无常。
  • 拟人:杨柳的“依依”赋予了植物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分析:

  • 水边: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变迁。
  • 沙际:水与沙的交汇,隐喻人生的选择与犹豫。
  • 小窗残烛:孤独的象征,体现了内心的寂寞与思念。
  • 杨柳:柔美的象征,寄托着对故乡的情感。
  • 乌篷小艇:宁静的象征,代表着对往日时光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旧约”指的是?

    • A. 新的约定
    • B. 时间的流逝
    • C. 诗人的约定
    • D. 故乡的约定
  2. “小窗残烛”比喻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黑暗的未来
    • C. 过去的回忆
    • D. 生活的困境
  3. 诗中“溪桥杨柳依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故乡的眷恋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侧重于夜晚的孤独。
  • 《春望》:更加强调时局动荡中的无奈与思考。
  • 《归园田居》:描绘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本诗的思乡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及相关解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