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僧吹芦管》

时间: 2024-12-29 17:53:27

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僧吹芦管
作者: 薛涛 〔唐代〕

晓蝉呜咽暮莺愁,
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聊一弄,
散随金磬泥清秋。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蝉鸣声声呜咽,黄昏的黄莺似乎愁苦,
僧人用心良苦地与我细语,十指轻轻相触。
停止阅读佛教经典,随便弹弄一下乐器,
悠扬的音律散入空中,仿佛在泥土中飘散的清秋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晓蝉:清晨的蝉,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忧伤。
  • 暮莺:黄昏时分的黄莺,代表着黄昏的惆怅。
  • 言语殷勤:指僧人用心良苦地与我攀谈。
  • 十指头:指两人的手指相触,表达亲密感。
  • 罢阅:停止阅读。
  • 梵书:佛教经典。
  • 金磬:一种乐器,常用在佛教仪式中。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梵书”与“金磬”,均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表现出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宗教交流与心灵对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涛(768年-832年),唐代女诗人,以其才情和美貌著称。她生于四川,因其家境富裕,早年便有机会接触诗词,后成为当时著名的才女。薛涛的诗歌常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著称,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听僧吹芦管》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的时期。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感受,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世事的淡然。

诗歌鉴赏:

《听僧吹芦管》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情境的细腻观察。开篇通过“晓蝉”和“暮莺”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清晨与黄昏的意境,暗示着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还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

接着,诗人将注意力转向与僧人的交流,表达了对这份静谧与和谐的珍视。僧人“言语殷勤”,表现出一种温暖的人际关系,十指相触更是暗示了心灵的共鸣与默契。随后,诗人选择放下手中的梵书,转而听僧人吹奏的乐曲,这一行为象征着对世俗纷扰的暂时放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的“散随金磬泥清秋”更是将整首诗的氛围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既有佛教文化的沉静,又有秋天的清新,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蝉呜咽暮莺愁:清晨的蝉声如泣如诉,黄昏的莺鸟似乎也因时光的流逝而感到忧愁。
  • 言语殷勤十指头:僧人与我交谈,声音诚恳,手指轻轻相触,传递着温暖与亲密。
  • 罢阅梵书聊一弄:暂时放下佛教经典,随意弹奏乐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 散随金磬泥清秋:乐声随着金磬的回响,飘散在清秋的空气中,表现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界的声音与情感相结合,如“晓蝉呜咽”比喻清晨的忧伤。
  • 拟人:使蝉和莺具有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晓蝉”与“暮莺”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与僧人的交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蝉:生命的开始与清晨的生机。
  • 暮莺:时间的流逝与黄昏的惆怅。
  • 金磬:宗教的象征,代表着内心的平和与信仰的力量。
  • 泥清秋:秋天的清新空气,象征着宁静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晓蝉”与“暮莺”分别象征什么? A. 春天与冬天
    B. 生命的开始与结束
    C. 清晨与黄昏

  2. “言语殷勤十指头”中,十指相触表达了什么? A. 疏远
    B. 亲密
    C. 不满

  3. 诗中提到的“金磬”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平和
    C. 自然之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展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了对亲情的思念与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薛涛与李白的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所不同,李白多表现豪放与洒脱,而薛涛则更显细腻与柔情。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的情感基调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代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