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峰隔湘水,迢递挂帆归。
扫月眠苍壁,和云著褐衣。
洞虚悬溜滴,径狭长松围。
只恐相寻日,人间旧识稀。
白话文翻译:
千山万水隔着湘水,遥远的路上挂着帆归去。
月光洒落在苍壁上,仿佛在梦中沉睡;
云彩轻柔地披挂着褐色衣裳。
洞中虚空里水滴悬挂,
小径被高大的松树环绕。
只怕将来再相见时,世间的旧识已然稀少。
注释:
- 千峰:指的是众多高山。
- 湘水:指湘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 扫月:清扫月光,形容夜晚的宁静。
- 苍壁:青灰色的山壁,给人以冷寂的感觉。
- 和云:云彩轻柔的样子。
- 褐衣:指的是褐色的衣服,暗示道士的朴素。
- 洞虚:洞穴空旷的样子。
- 悬溜滴:水滴悬挂而落,形象生动。
- 径狭:小路狭窄的样子。
- 相寻日:再相见的日子。
- 旧识稀:旧友相识的人已然稀少,表达对相遇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山水景色,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李道士归南岳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相见的惆怅。
诗歌鉴赏:
《送李道士归南岳》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道士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深厚情谊和对即将分别的感伤。开篇“千峰隔湘水,迢递挂帆归”描绘了千山万水之间的遥远与孤独,突显了道士归途的艰辛。接着“扫月眠苍壁,和云著褐衣”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道士的安静与朴素,仿佛他在自然的怀抱中沉醉,进一步渲染了送别的情感。
最后两句“只恐相寻日,人间旧识稀”则引发深思,表达了对未来再相见的担忧,似乎在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同浮云,难以把握。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深厚的人际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峰隔湘水:山峦与湘水之间的隔阂,表达了道士的归途遥远。
- 迢递挂帆归:形容道士乘帆而归的艰辛旅程。
- 扫月眠苍壁:描绘了夜晚静谧的景象,突出道士的安宁。
- 和云著褐衣:道士的朴素,展现了他的淡泊名利。
- 洞虚悬溜滴:洞中水滴的声音,渲染了自然的幽静。
- 径狭长松围:小路被高松环绕,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宁静的氛围。
- 只恐相寻日:对未来相见的担忧,表达了离别的感伤。
- 人间旧识稀:旧朋友的稀少,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峰隔湘水,迢递挂帆归”,工整对仗,使意境更加优美。
- 比喻:如“扫月眠苍壁”将月光与清静的夜晚相结合,增加了画面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再相见的忧虑,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哲理,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感悟。
意象分析:
- 千峰: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崎岖。
- 湘水:代表着依依惜别的情感。
- 苍壁:象征着宁静与沉思。
- 褐衣:体现了道士的淡泊与从容。
- 长松:象征着坚韧与长久的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水”指的是哪个河流?
- A. 长江
- B. 黄河
- C. 湘江
- D. 珠江
-
“扫月眠苍壁”中的“苍壁”指的是什么颜色的壁?
- A. 红色
- B. 蓝色
- C. 青灰色
- D. 黑色
-
诗中表达的对未来相见的担忧,哪一句体现了这一情感?
- A. “千峰隔湘水”
- B. “只恐相寻日”
- C. “扫月眠苍壁”
- D. “和云著褐衣”
答案:
- C. 湘江
- C. 青灰色
- B. “只恐相寻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送别》- 王维
诗词对比:
- 《送李道士归南岳》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张乔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王勃则更多地表达了志向与人生的感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的不同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