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时间: 2024-09-19 21:46: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
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
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鼯啼桂方秋,风灭籁归寂。
缅思洪崖术,欲往沧海隔。
云车来何迟,抚几空叹息。
白话文翻译:
在青山中长久卧居,便成了青山的客人。
山深处的云更为美好,赏玩嬉戏直至日落。
月亮挂在楼阁与山峰之间,泉水冲刷着台阶下的石头。
从此得到了清静的心境,真正的乐趣并不在外界。
夜莺在桂树下啼鸣,秋风吹散了乐声,归于寂静。
追忆洪崖的技艺,想要前往遥远的沧海。
云车何以来得这么慢,抚摸着几许空虚的叹息。
注释:
- 青山:指的是青翠的山,代表一种自然环境。
- 云:常用来形容空灵的状态或环境。
- 月衔:月亮挂在某个地方,形象生动。
- 素心:指的是纯洁的心灵。
- 鼯啼:鼯鼠的叫声,常用来描写自然之声。
- 洪崖术:可能指一种技艺或处世之道。
- 沧海:象征广阔与未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豪放不羁、个性张扬的风格闻名,作品多描绘山水自然,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白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在青山中,李白得到了心灵的宁静,诗中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人以青山和云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乐趣。开篇即以“久卧青山云”引入,展现了他与自然的深厚关系,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向往隐逸的生活态度。
诗中“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诗人陶醉于自然的美景中,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接下来的“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更是把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的意境,月光与泉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而“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强调了内在真趣的珍贵,从外在事物中获得的乐趣是短暂而不真实的。最后几句中,诗人追忆往昔,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更具层次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成功,山、云、月、泉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自然场景,体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卧青山云:表达了诗人在青山隐居的状态,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 遂为青山客:暗示诗人逐渐融入自然,成为青山的“客人”。
- 山深云更好:对山中云雾的赞美,展现了自然的美丽。
- 赏弄终日夕:形象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游玩,享受自然的乐趣。
- 月衔楼间峰:描绘月亮挂在山峰之间的美妙景象。
- 泉漱阶下石:泉水流过台阶,冲刷石头,生动形象。
- 素心自此得:说明诗人通过自然获得了清净的心境。
- 真趣非外惜:强调内心的真实乐趣比外物更为珍贵。
- 鼯啼桂方秋:描绘秋天的景象,体现自然的韵味。
- 风灭籁归寂:秋风吹散了乐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缅思洪崖术:追忆往昔的技艺或生活经历。
- 欲往沧海隔:渴望去往远方,表现出对未来的追求。
- 云车来何迟:表达了对来到的期盼与焦虑。
- 抚几空叹息:留下空虚的叹息,增添了诗的感伤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青山的客人,突出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如“鼯啼”使动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孤独感,展现了李白深邃的哲理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宁静。
- 云:代表自由与变幻。
- 月:象征纯洁与理想。
- 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鼯:象征自然的生灵,带来秋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久卧青山云”意指?
- A. 对青山的向往
- B. 长期在青山生活
- C. 喜欢云雾
- D. 追求自由
-
诗人通过“素心自此得”想表达什么?
- A. 外在事物的乐趣
- B. 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乐趣
- C. 自然的美丽
- D. 对过去的怀念
-
“云车来何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期待与焦虑
- B. 满足与愉悦
- C. 无奈与失落
- D. 清闲与自在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生活的悠闲与自然之美,但王维更注重于细腻的描写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情感的奔放。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