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时间: 2025-01-06 07:06:32

军笳凄切。

山馆衾如铁。

寒蛩床下助幽咽。

已甘憔悴老,休问清秋节。

误几度,秣陵风雨芦沟月。

岭外山重叠。

未许轻飞越。

兰卉冷,桂枝折。

莽莽胡尘里,千里人踪绝。

莫续梦,梦成还是无家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
作者:朱荫龙

军笳凄切。山馆衾如铁。寒蛩床下助幽咽。已甘憔悴老,休问清秋节。误几度,秣陵风雨芦沟月。岭外山重叠。未许轻飞越。兰卉冷,桂枝折。莽莽胡尘里,千里人踪绝。莫续梦,梦成还是无家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孤独而凄凉的秋天场景。军号声凄切,令人感到悲伤。在寒冷的山馆中,床被如同铁一样坚硬,床下的寒蝉也在低声啜泣。尽管已经承受了岁月的憔悴与衰老,但对秋天的清冷节气不再追问。几度误入秣陵,经历风雨与芦沟的皎月。远处的山重叠,阻止我轻易飞越。兰花凋零,桂枝折断。在浩瀚的胡尘中,千里之遥再无人的足迹。不要再续梦,梦中仍然是无家可归的孤单。


注释

  1. 军笳:古代军队的号角,声音凄切,暗示战争的悲惨。
  2. 山馆:山中的小屋,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3. 寒蛩:寒蝉,象征凄凉的秋天。
  4. 秣陵:古地名,指今天的南京。
  5. 芦沟月:指芦苇荡中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6. 莽莽胡尘:形容边境的战乱与混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荫龙(1870-1949),近代诗人,生于江苏,因战乱而颠沛流离。他的诗词多反映个人遭遇与社会动荡,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作者经历了战乱,感受到个人命运的无常与孤独。诗中描绘的秋天意象,象征着不幸与离别。


诗歌鉴赏

这首《千秋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头的“军笳凄切”立即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诗人的忧虑。接下来的描写中,山馆的寒冷与床下寒蛩的啜泣,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生命和过往的感慨。

“已甘憔悴老,休问清秋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接受,似乎在告诉读者,人生已然如此,不必再追问秋天的冷酷。而对“秣陵风雨芦沟月”的提及,则是对往昔记忆的追溯,夹杂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以及个人的孤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军笳凄切:开篇直接引入战争的气氛,声音的凄切给人一种悲伤的预感。
  2. 山馆衾如铁:描述环境的寒冷与诗人的孤独。
  3. 寒蛩床下助幽咽:寒蝉的啼叫增添了诗的凄凉感。
  4. 已甘憔悴老,休问清秋节:诗人自我感叹,接受了衰老的现实。
  5. 误几度,秣陵风雨芦沟月:回忆往昔的美好,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6. 岭外山重叠,未许轻飞越:表达了身处困境的无奈。
  7. 兰卉冷,桂枝折:用花草的枯萎象征生命的无常。
  8. 莽莽胡尘里,千里人踪绝:描绘出战乱中的孤独与荒凉。
  9. 莫续梦,梦成还是无家别:最后一句似乎在告诫自己,不必再追求虚幻的梦,现实依旧是孤独的无家可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床如铁”,形象化表达了环境的冷酷。
  • 拟人:寒蛩的啼叫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兰卉冷,桂枝折”,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围绕着战争、孤独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故乡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军笳:象征战争与动荡。
  2. 寒蛩:象征孤独与悲伤。
  3. 兰卉与桂枝:象征美好与生命的脆弱。
  4. 芦沟月:象征对往昔的追忆。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对比与象征,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军笳凄切”中的“军笳”指的是什么?
    A. 号角
    B. 船只
    C. 城墙
    D. 诗歌

  2. 诗中“寒蛩”代表了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孤独与悲伤
    C. 战争的胜利
    D. 友谊的长久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爱情的甜蜜
    C. 对故乡的怀念
    D. 对时光的无奈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离愁与思念。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中的宁静生活。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恶》相比,朱荫龙的《千秋岁》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历史的沉重,而辛弃疾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豪情,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代诗词选》
  • 《朱荫龙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朱荫龙及其作品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