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
时间: 2025-01-04 06:1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 ——白居易
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
一落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公事与日长,宦情随岁阑。
惆怅青袍袖,芸香无半残。
赖有李夫子,此怀聊自宽。
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
往往簿书暇,相劝强为欢。
白马晚蹋雪,渌觞春暖寒。
恋月夜同宿,爱山晴共看。
野性自相近,不是为同官。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诗中前四句描绘了身为官吏的艰难与劳累,正当身处风尘之中,才明白做官的困难。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官场事务的无奈和对友情的依赖,感叹虽有工作繁忙但仍能与李夫子共享清闲时光,互相劝慰,感受到心灵的平静。最后几句描绘了与朋友的闲适生活,表现了两人心灵的契合与亲近,强调友谊的珍贵。
注释
- 低腰复敛手:指低头、收手,表现出一种谦卑的姿态。
- 心体不遑安:心情与身体都无法安心,反映内心的烦乱。
- 公事与日长:指公务繁忙,日子漫长。
- 宦情随岁阑:官场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淡。
- 惆怅青袍袖:惆怅地看着自己身上的官袍。
- 芸香无半残:指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赖有李夫子:靠有李夫子的陪伴。
- 两心如止水:两人心境平静如水,没有波澜。
- 往往簿书暇:闲暇时常一起看书。
- 白马晚蹋雪:白马在雪地上踏步,描写宁静的晚景。
- 渌觞春暖寒:清酒在春暖和寒冷的季节中共享。
- 恋月夜同宿:在月夜下同宿一处。
- 爱山晴共看:共同欣赏山间的晴朗景色。
- 野性自相近:自然的性情相互吸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作品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在任职期间,诗中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惜,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对个人情感与生活的影响。
诗歌鉴赏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是一首充满人情味和哲理的诗,白居易通过对官场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诗的开篇即以“低腰复敛手”显露出一种谦卑和无奈,表明他对身处官场的困扰和不安。随后的几句更是深刻揭示了“公事”带来的压力与疲惫,令他感到生活的沉重。
在诗的中段,白居易转向对友谊的描写,他与李夫子的心灵契合如“止水”,二人虽身处忙碌的官场,但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诗中描绘的“白马晚蹋雪”和“渌觞春暖寒”则展现了他们在自然中寻求宁静与欢乐的生活状态,这种对比反映了白居易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内心的惆怅转向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友谊的深情追求,表达了即使在繁忙的官场中,也能找到心灵的归属。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官场生活的一种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表现出诗人谦卑的姿态,心中烦扰。
- 一落风尘下,方知为吏难:身处官场,方才体会到做官的艰辛。
- 公事与日长,宦情随岁阑:公务繁忙,官场关系随着时间减淡。
- 惆怅青袍袖,芸香无半残:对官袍的惆怅,象征对生活的追求。
- 赖有李夫子,此怀聊自宽:有李夫子的陪伴,心中得以舒缓。
- 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彼此心境平静,友谊深厚。
- 往往簿书暇,相劝强为欢:闲暇时共同读书,互相劝慰。
- 白马晚蹋雪,渌觞春暖寒:描绘与朋友共享宁静时光的美好场景。
- 恋月夜同宿,爱山晴共看:共同度过美好时光,享受自然景色。
- 野性自相近,不是为同官:强调彼此的自然亲近,超越了官职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体如止水”,比喻心境的平静。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白马晚蹋雪,渌觞春暖寒”。
- 排比:在描述与李夫子的互动时,使用了排比手法加深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官场生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比,诗人展现了在繁忙的官职中,仍然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与生活的乐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袍:象征官场的身份与责任。
- 李夫子:代表了值得信赖的朋友,是精神寄托的象征。
- 白马:象征着宁静与纯净的生活。
- 雪与春:代表自然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李夫子”指的是谁?
- A. 白居易的朋友
- B. 一位名士
- C. 官员
- D. 诗人
-
“两心如止水”的意思是?
- A. 心中有波澜
- B. 心境平静
- C. 彼此不合
- D. 心情烦躁
-
诗中提到的“白马晚蹋雪”是象征什么?
- A. 官场的困扰
- B. 生活的宁静
- C. 友情的深厚
- D. 自然景色
答案
- A. 白居易的朋友
- B. 心境平静
- B. 生活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白居易与杜甫的诗作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