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时间: 2025-01-04 11:00: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陵古奇士,报国思捐躯。
孤军势已尽,忍辱降匈奴。
下马解铁衣,残卒同呜呜。
拔剑指白日,抆血临长途。
誓为鲁曹沫,耻作吴专诸。
肝肠在汉阙,日夜悲穹庐。
君王不相信,老母复何辜。
恶名岂复免,盛德将焉图。
子卿若旋归,视我今何如。
悲哉行路难,千古同欷歔。
白话文翻译
李陵是古代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为了报国愿意捐躯。如今孤军已经势单力薄,他忍辱屈服于匈奴。下马解下铁甲,残余的士兵一起悲鸣。拔剑指向白日,抹去血迹走上漫长的征途。发誓要像鲁仲连那样为国赴死,却羞耻于成为吴子的杀手。我的心肝肠断在汉朝的阙门,日夜悲伤在这穹庐之中。君王不相信我,老母又何罪之有。恶名难以洗清,盛德又能有什么图谋。子卿如果回归,看看我如今的境况如何。悲哉,行路之艰难,千古以来同样令人叹息。
注释
- 李陵:汉代名将,因投降匈奴而被后人诟病。
- 孤军:形容身处险境,力量单薄的士兵。
- 忍辱:忍受屈辱。
-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朝交战。
- 鲁曹沫:鲁仲连,为国赴死的典范。
- 吴专诸:专诸为吴国刺客,暗示不屑于做暗杀的事情。
- 汉阙:汉朝的宫殿,象征着国家和理想。
- 恶名:指李陵因投降而背负的骂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兰,明代诗人,虽不如一些著名诗人广为人知,但其作品常表达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思考。诗风多以悲壮和豪情为主,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创作背景
《行路难》创作于对李陵悲惨命运的反思之际,诗人通过李陵的故事,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行路难》是一首充满悲壮气息的诗,诗人以李陵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李陵作为汉代的名将,因投降匈奴而名声扫地,诗中通过李陵的内心挣扎,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命运的悲哀。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李陵的壮志与忠心,紧接着则转入对他屈辱命运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马解铁衣的画面,充满了无奈与悲凉,残卒的哀鸣不仅是对战斗的结束,更是对理想破灭的哀叹。接着,诗人以拔剑指日的壮志,以及对鲁仲连的赞颂,表明了他对英勇死志的向往,而对吴专诸的耻辱则表现了他对不义之事的拒绝。
整首诗情感深沉,层层推进,最后以对君王的不信任和对母亲无辜的哀叹收尾,令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无奈。诗人通过李陵的陈述,传达了对忠诚与理想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无情的悲叹,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感与人性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李陵古奇士:提到李陵的杰出与英勇,设定了主题。
- 报国思捐躯:强调他愿为国家牺牲的精神。
- 孤军势已尽:表达了李陵孤独无援的处境。
- 忍辱降匈奴:反映了他屈辱投降的痛苦选择。
- 下马解铁衣:象征放下战斗的无奈与绝望。
- 残卒同呜呜:残兵的哭泣,突显悲惨的情景。
- 拔剑指白日:象征决心与不屈的斗志。
- 抆血临长途:抹去血迹,面对未来的艰辛。
- 誓为鲁曹沫:以鲁仲连自勉,表达志向。
- 耻作吴专诸:拒绝暗杀的耻辱行为。
- 肝肠在汉阙:内心的悲痛与对国家的思念。
- 日夜悲穹庐:无尽的悲伤,象征对家园的思念。
- 君王不相信:对统治者的不满与失望。
- 老母复何辜:对母亲遭受连累的惋惜。
- 恶名岂复免:对自己名声的无奈。
- 盛德将焉图:即使有德行,前途依然渺茫。
- 子卿若旋归:思念朋友与归属感的渴望。
- 视我今何如:反映了对自己现状的疑惑。
- 悲哉行路难:总结悲壮的情绪。
- 千古同欷歔:历史的感叹,穿越时空的共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拔剑指白日,抆血临长途”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表现忠诚与背叛的主题。
- 排比:在描述李陵的感受时,使用排比手法,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历史人物在逆境中的挣扎和无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理想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陵:象征忠诚与背叛的矛盾。
- 孤军:象征无助与孤独的斗争。
- 剑:象征勇气与反抗。
- 阙:象征国家与理想的渴望。
- 母亲:象征亲情与无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陵的投降是出于什么原因? A. 为了生存
B. 为了荣誉
C. 为了复仇
D. 为了财富 -
诗中提到的“鲁曹沫”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鲁仲连
B. 吴子
C. 李白
D. 杜甫 -
“悲哉行路难”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悲痛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行路难》与《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后者则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
粗略解读
《行路难》通过李陵的故事,展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而《春望》则通过杜甫的视角,描绘了国家破碎带来的深重悲痛,二者共同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李陵与汉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