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无可上人房》

时间: 2025-01-04 08:04:11

偶来人境外,何处染嚣尘。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无可上人房
偶来人境外,何处染嚣尘。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

白话文翻译

我偶然来到人世之外的地方,哪里能不沾染喧嚣的尘世呢?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栖息在林下,像僧人一样安度我的余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宿:停留,住宿。
  • 无可上人房:没有可供上人(指高人、隐士等)居住的房屋。
  • 境外:指人世之外的地方,远离尘嚣。
  • :沾染。
  • 嚣尘:喧嚣的尘世。
  • 倘许:如果允许。
  • 栖林下:在树林下栖息。
  • 僧中老此身:像僧人一样度过我的余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僧”是指道教或佛教的修行者,常常隐居于山林中,以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隐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反映了诗人对喧嚣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40年-约812年),字惟忠,唐代诗人,生于今河南。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戴叔伦的作品在当时受到赞誉,多以咏怀、咏物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那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许多文人因厌倦官场纷争而向往隐居生活。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宿无可上人房》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的诗。诗的开头,诗人以“偶来人境外”引入,表现出一种无意之中的发现,似乎是在逃避现实的喧嚣,来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境地。接着,诗人提出了“何处染嚣尘”的疑问,暗示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难以找到一处真正安宁的地方。这里的“嚣尘”不仅指外在环境的喧嚣,更是内心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接下来的“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则展现了诗人的理想生活状态。他渴望在森林中栖息,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像僧人一样淡泊名利、安详自在。这样的愿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隐逸情怀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来人境外:无意中来到人世之外,暗示诗人的心境。
  2. 何处染嚣尘:反问句,表达对尘世喧嚣的困惑和厌倦。
  3. 倘许栖林下:如果有可能的话,想在林中栖息。
  4. 僧中老此身:愿意像僧人一样安度余生,体现了诗人的隐逸愿望。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何处染嚣尘”反映内心的无奈与困惑。
  • 对比:将喧嚣的尘世与宁静的林间生活进行对比,突显隐逸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喧嚣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境:指人世间的纷扰和俗世。
  • 林下:象征着宁静、自然的栖息地。
  • :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人境”指的是: A. 自然环境
    B. 喧嚣的都市
    C. 远离尘世的地方
    D. 诗人的家乡

  2. 诗人希望能在什么地方栖息? A. 高楼大厦
    B. 林下
    C. 河边
    D. 市集

  3.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愿望? A. 追求名利
    B. 希望安然度日
    C. 渴望旅行
    D. 参与政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戴叔伦的这首诗更强调对世俗的厌倦,而王维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传达隐逸的安宁感。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