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思(一作白纻歌)》
时间: 2025-01-08 22:41: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秋思(一作白纻歌)
作者: 陈标 〔唐代〕
吴女秋机织曙霜,
冰蚕吐丝月盈筐。
金刀玉指裁缝促,
水殿花楼弦管长。
舞袖慢移凝瑞雪,
歌尘微动避雕梁。
唯愁陌上芳菲度,
狼藉风池荷叶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吴地女子在秋天的清晨,正忙于织布的情景。她在露水凝结的清晨,借着明月的光辉,轻巧地用冰蚕吐出的丝线织造。她用金刀玉指裁剪布料,水殿和花楼中乐器的声音悠扬婉转。她在舞动的袖子中,仿佛凝聚了瑞雪的轻盈;歌声轻柔,似乎在避免触碰到雕刻精美的梁柱。唯独让人感到惆怅的是,路边的花草已经凋零,风中池塘的荷叶也变得黄了。
注释:
- 吴女:指吴地的女子,典型的古代形象,代表了南方的风情。
- 秋机:指秋天的织布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织布的情景。
- 冰蚕:特指一种优质的蚕,吐出的丝光泽如冰。
- 金刀玉指:形容女子的剪裁手法灵巧,双手如同金刀银指般精致。
- 水殿花楼:指华丽的居所,通常是歌舞表演的场所。
- 瑞雪:形容雪花的美丽,寓意吉祥。
- 唯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 狼藉:形容杂乱的样子,常带有不堪的含义。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吴女的织布与歌舞,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华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吴地以丝绸和歌舞闻名,诗中呈现的画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标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关注生活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季,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当时繁华的市井生活与个人的感伤情绪。
诗歌鉴赏:
《长安秋思》通过精致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忧伤。诗的开头描绘了吴女在清晨织布的情景,给人一种静谧而又温暖的感觉。细腻的工艺与优雅的舞姿,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才华。尤其是“舞袖慢移凝瑞雪,歌尘微动避雕梁”,通过比喻与拟人化的手法,把女子的舞姿与雪花的轻盈结合,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转向了忧愁,表达了一种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伤。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个诗作在优雅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切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美丽的秋景,还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女秋机织曙霜:描绘吴地女子在秋天清晨的织布情景,体现生活的细腻与美好。
- 冰蚕吐丝月盈筐:细腻地描述了用高质量的丝线织造的过程,暗示了艺术的精致。
- 金刀玉指裁缝促:展示了女子的巧手与技艺,突出她的灵巧与优雅。
- 水殿花楼弦管长:描绘华丽的环境与悠扬的音乐,营造出一种繁华的氛围。
- 舞袖慢移凝瑞雪:用拟人化手法将舞动的袖子比作瑞雪,突出舞姿的轻盈。
- 歌尘微动避雕梁: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与环境的精致。
- 唯愁陌上芳菲度:转折至愁苦,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 狼藉风池荷叶黄:用意象描绘凋零的景象,反映了秋天的萧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舞袖比作瑞雪,形象地体现了优雅。
- 拟人:歌声与舞姿的描写,让自然与人文情感结合。
- 对仗:如“金刀玉指”与“水殿花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吴女的织布与舞蹈,表现了生活的美好与艺术的精致;同时,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女:象征着江南的女性美与才华。
- 秋机:代表着秋天的季节特征,寓意着收获。
- 冰蚕:象征着高贵与优雅的品质。
- 瑞雪:寓意吉祥与美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 芳菲: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吴女”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女子?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舞袖慢移凝瑞雪”中的“瑞雪”比喻了什么?
- A. 舞姿轻盈
- B. 秋天的寒冷
- C. 织布的过程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愁苦
- C. 疲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情感真挚。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凄凉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长安秋思》与《秋夕》: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情景,但《秋夕》更侧重于萧瑟的氛围,而《长安秋思》则在忧愁中融入了生活的美好与艺术的气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 《古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