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牡丹》

时间: 2025-01-08 00:33:22

琉璃地上开红艳,碧落天头散晓霞。

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院牡丹
作者: 陈标 〔唐代〕
琉璃地上开红艳,
碧落天头散晓霞。
应是向西无地种,
不然争肯重莲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僧院中盛开的牡丹,红艳夺目,仿佛在琉璃地面上怒放,令人惊叹。天边的晨曦如同散落的云霞,增添了几分美丽。诗人感慨,这样的美丽花卉,若是种植在西边贫瘠的地方,实在难以盛开,难怪不愿再去重栽莲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琉璃:一种透明的光亮的玻璃,形容地面如同琉璃般光滑。
  • 碧落:指青天,形容天空的颜色。
  • 晓霞:晨霞,指清晨时分的云霞,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象。
  • 应是:应该是,推测语气。
  • 重莲花:再种莲花,意指再去种植另一种花卉。

典故解析

  • 牡丹:被誉为“花王”,象征富贵、繁华。这里的牡丹是在僧院中生长,形成鲜明对比。
  • 莲花:象征清净、高洁,在佛教文化中尤其受到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标,唐代诗人,其诗风多描绘自然景色,富有情感,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及意象,对诗歌的美感有独到的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人通过描绘僧院中的牡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环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僧院牡丹》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在开篇用“琉璃地上开红艳”展示了牡丹的华美与生机,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感。接着,通过“碧落天头散晓霞”,将自然的壮丽与花的美丽相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与优雅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以“应是向西无地种”引入思考,表达对种植环境的感慨,似乎在暗示美丽的事物需要合适的环境才能生长。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也引发了对人生环境的思考,反映出一种哲理。最后一句“不然争肯重莲花”则是对比,莲花虽美但难以与牡丹的华丽相提并论,强调了环境和条件对事物生长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有对花的赞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环境的思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哲理思考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琉璃地上开红艳:描绘牡丹在光滑的地面上盛开的美丽,色彩鲜艳。
  • 碧落天头散晓霞:形容天空的美丽和清晨的宁静,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象。
  • 应是向西无地种:反思美丽的牡丹生长的环境,暗示没有适合的土壤,花难以盛开。
  • 不然争肯重莲花:表达对比,莲花的美丽无法与牡丹相比,强调选择与环境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琉璃”形容地面,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诗中“红艳”与“晓霞”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牡丹和莲花分别象征着繁华与清净,隐含了对人生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美与环境的关系展开,强调了环境对事物生长的重要性,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繁华,是生命力的象征。
  • 莲花:象征清净高洁,常用于佛教文化中,代表着心灵的纯洁。
  • 琉璃:象征光滑、透明,代表着一种美的形式。
  • 晓霞:象征清晨的美丽,表现出一种希望和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琉璃地”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天然石材
    B. 光滑的地面
    C. 一种花卉

  2.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早晨的美丽? A. 牡丹
    B. 晓霞
    C. 莲花

  3. 诗中提到的“重莲花”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清净
    C. 繁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 《红楼梦》中的诗词:探讨美与环境的关系,富有哲理。

诗词对比

  • 《春望》- 杜甫:同样描绘花卉与环境的关系,反映出社会动荡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 《静夜思》- 李白:虽主题不同,但同样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思乡之情,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敏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唐代经典诗词,适合深入学习。
  • 《诗词鉴赏辞典》:提供诗词分析与背景的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