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夹岸芳菲映钓丝。谁传疏影入涟漪。蝶冲返照落青池。似合俄分群鼓鬣,欲疑还信共扬鳍。争看红雨暮春时。
白话文翻译:
两岸的花草在阳光下映照出钓鱼的丝线。是谁把那稀疏的影子传递到了涟漪中?蝴蝶轻轻飞舞,反射到青色的池水上。似乎很适合刚刚散去的群鱼,令人怀疑它们是信任还是害怕而一起扬起鱼鳍。争相观看那春末的红雨。
注释:
- 夹岸:两岸之间的意思。
- 芳菲:花草的芳香和繁盛。
- 钓丝:钓鱼用的丝线。
- 疏影:稀疏的影子。
- 涟漪:水面轻微的波纹。
- 青池:青色的池塘。
- 群鼓鬣:指成群的鱼,形象地描述鱼类活动的样子。
- 红雨:春末时落下的花瓣,象征春天的结束。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彻(1640-1711),字文叔,号山人,清代诗人,诗风清新,常以自然为题材,擅长描写山水花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浣溪沙 鱼攒花影》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时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 鱼攒花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两岸花草的繁盛和水面的涟漪。作者运用“夹岸芳菲映钓丝”,以生动的画面引导读者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生机。接着通过“谁传疏影入涟漪”引发读者的思考,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仿佛在追问自然的奥秘。
此外,诗中提到的“蝶冲返照落青池”,不仅展示了蝴蝶的轻盈,也反映了那一刻自然的和谐,水中倒映的景象加深了诗的意境。最后的“争看红雨暮春时”则是对于春天的恋恋不舍,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的春日的感慨。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体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夹岸芳菲映钓丝:描写两岸的花草繁盛,映照在钓鱼的丝线上,展现出春日的生机。
- 谁传疏影入涟漪:引发思考,询问是谁的影子在水面上波动,营造神秘感。
- 蝶冲返照落青池:蝴蝶飞舞的身影映射在青色的池塘中,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
- 似合俄分群鼓鬣:描绘鱼群在水中活跃的情景,构建了生动的画面。
- 欲疑还信共扬鳍:质疑鱼群是出于信任还是恐惧而一同活动,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争看红雨暮春时:表达对春末落花的感慨,流露出对自然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红雨”比喻春末花瓣落下,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如“争看”,使画面更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菲:象征春的繁荣和生命的活力。
- 涟漪:象征着水的灵动和变化,暗示生活的无常。
- 蝶:象征自由和美好,代表了生命的轻盈。
- 鱼: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灵动,展现自然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夹岸芳菲映钓丝”指的是: A. 两岸的山脉
B. 两岸的花草
C. 钓鱼的技巧
D. 水面的波纹 -
“红雨”在诗中比喻的是: A. 春天的雨水
B. 落下的花瓣
C. 夏天的暴雨
D. 秋天的风 -
诗中提到的“蝶”象征: A. 自由与美好
B. 恐惧与忧伤
C. 疲惫与沉重
D. 寂静与孤独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李白《庐山谣》相比,钱彻的《浣溪沙 鱼攒花影》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宏大的气势和豪情。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