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咏蛙》
时间: 2025-01-04 10:0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咏蛙
作者: 刘基 〔元代〕
池塘过雨,有许多蛙黾,为谁彊聒。
乍寂还喧如聚讼,覼缕宫商争发。
呕哑蛮歌,兜离鞮唱,颊齿相敲龁。
可人幽梦,惊回天水空阔。
最好白石清泉,被渠翻倒,作蹄涔丘垤。
蚯蚓蝼蛄无智识,相趁草根嘈囋。
坐井持颐,当车怒目,几欲吞明月。
子阳安在,至今莫辨优劣。
白话文翻译:
池塘雨后,有许多青蛙在叫,究竟是在为谁喧闹。
时而寂静时而喧嚣,仿佛在争论,音调如音阶般发出。
蛙声呜咽,像是乡间的歌谣,彼此相撞,声音交错。
但引人入梦,惊醒后才发现天水空阔。
最美的白石清泉,水流翻动,形成涟漪丘垤。
蚯蚓和蝼蛄没有智慧,彼此追逐,草根间嘈杂。
坐在井边,保持沉默,怒目而视,几欲吞下明月。
太阳在哪里,至今无法分辨优劣。
注释:
- 蛙黾: 指青蛙和蹼足类动物。
- 彊聒: 喧闹的声音。
- 乍寂还喧: 时而安静,时而喧嚣。
- 呕哑蛮歌: 形容蛙声粗哑。
- 颊齿相敲龁: 形容声音的碰撞。
- 白石清泉: 形容清澈的泉水。
- 涔丘垤: 描绘水波的形态。
- 坐井持颐: 比喻目光狭隘。
- 吞明月: 表达一种无奈的渴望。
- 子阳: 太阳的别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汝嘉,号天池,元代诗人、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著称,尤其以其诗歌和散文闻名。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元末农民起义的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蛙声,反映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世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诗歌鉴赏:
《念奴娇 咏蛙》以青蛙的鸣叫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诗中的青蛙,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时而喧闹,时而寂静,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复杂。通过对蛙声的描绘,诗人引出了对人世间纷争的思考,仿佛在反映人类社会的喧嚣与宁静。
诗的前半部分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了蛙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呕哑蛮歌,兜离鞮唱”,生动地描绘了蛙声的粗犷和乡土气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后半部分则转向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宁静和清澈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尤其是“几欲吞明月”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洗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塘过雨,有许多蛙黾,为谁彊聒:描绘雨后池塘蛙声震天,表现自然的生机。
- 乍寂还喧如聚讼,覼缕宫商争发:青蛙的声音时而沉寂,时而热闹,像是在争论,展示了声音的和谐与冲突。
- 呕哑蛮歌,兜离鞮唱,颊齿相敲龁: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蛙声的粗犷和乡土气息。
- 可人幽梦,惊回天水空阔:蛙声引人入梦,醒来后却发现天地广阔,表现出对现实的反思。
- 最好白石清泉,被渠翻倒,作蹄涔丘垤:渴望的美景,清泉的涌动,象征纯净和生机。
- 蚯蚓蝼蛄无智识,相趁草根嘈囋:描绘自然界的简单与嘈杂,反映生命的平凡。
- 坐井持颐,当车怒目,几欲吞明月:用“坐井”比喻目光狭隘,表达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 子阳安在,至今莫辨优劣:最后一句探讨太阳的存在,暗示人类对命运的无知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 “呕哑蛮歌”形象地比喻蛙声的粗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 “颊齿相敲龁”赋予蛙声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 全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青蛙的鸣叫,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感知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蛙: 代表自然中的生机与喧嚣。
- 白石清泉: 象征纯净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 明月: 代表理想、渴望和追求的目标。
- 蚯蚓蝼蛄: 代表平凡与无知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蛙的叫声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 A. 人的争论
- B. 风的吹拂
- C. 水的流动
-
“坐井持颐”指的是什么?
- A. 目光狭隘
- B. 观察世界
- C. 思考人生
-
诗中“白石清泉”象征的是什么?
- A. 理想与纯净
- B. 现实的无奈
- C. 自然的喧嚣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同样描绘自然景象,展现人对生活的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 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孤独感。
诗词对比:
- 刘基《念奴娇 咏蛙》与李白《月下独酌》: 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刘基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