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词》
时间: 2025-01-04 10:0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见杭州无城贼直入,台州有城贼不入。
重门击柝自古来,而况四郊多警急?
愚民莫可与虑始,见说筑城俱不喜。
一朝城成不可踰,挈家却向城中居。
寄语筑城人城高固自好,更须足食仍足兵,
不然剑阁潼关且难保。
独不念至元延祐年,天下无城亦不盗。
白话文翻译
你看,杭州没有城墙,盗贼就能肆意进入;而台州有城墙,盗贼却无法进入。重门和击柝自古以来就存在,何况周围的警报频繁?愚蠢的百姓无从与之商量,听说筑城的事都不高兴。一旦城墙筑成,就不能再随便出入,大家都要带着家人进城居住。寄语那些筑城的人,城墙再高再坚固也未必足够,更需要粮食和兵力,否则就算剑阁和潼关也难以保全。难道你们不记得至元延祐年间,天下没有城墙也没有盗贼吗?
注释
- 贼:盗贼。
- 重门:城门,重重的城门。
- 击柝:古代守夜时用木杖敲打以报警。
- 愚民:无知的百姓。
- 筑城:修建城墙。
- 挈家:带着家人。
- 剑阁、潼关:古代著名的军事关口,象征防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季高,元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擅长诗词、散文和戏曲。他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元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创作背景
《筑城词》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间盗贼横行,人民生活困苦。诗中表达了对筑城的质疑,认为仅靠筑城无法根治盗贼问题,反而需要关注民生和兵力的建设。
诗歌鉴赏
《筑城词》运用对比手法,生动描绘了不同城镇的治安状况,揭示了筑城的局限性。诗中提到“杭州无城贼直入,台州有城贼不入”,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全问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墙的怀疑。刘基通过对愚民的批判,反映出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认为单纯依赖筑城无法解决问题,反而需要关注民众的生活与兵员的补充。诗的后半部分则用历史的对比,指出在至元延祐年间,天下无城却无盗,暗示治理的根本在于民生的安定。整体来看,诗人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既有现实的关怀,又有历史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杭州无城贼直入:杭州没有城墙,盗贼轻易进入,反映出城防的脆弱。
- 台州有城贼不入:台州有城墙,盗贼无法进入,强调城墙的作用。
- 重门击柝自古来:古代重门和守夜的警报一直存在,说明治安的保障措施。
- 而况四郊多警急:周边环境紧张,警报频繁,暗示社会动荡。
- 愚民莫可与虑始:百姓无知,无法参与决策,反映出政治的无奈。
- 见说筑城俱不喜:百姓对筑城的消息感到不满,表达出对施政的不满。
- 一朝城成不可踰:城墙一旦筑成,出入便受限,暗示筑城的后果。
- 挈家却向城中居:人们只能带着家人进入城中,反映生活的困境。
- 寄语筑城人城高固自好:寄语筑城者,强调城墙虽高,但需要其他保障。
- 更须足食仍足兵:强调粮食和兵员的重要性,治安的根本在于民生。
- 不然剑阁潼关且难保:即使是重要关口也难以保全,反映出社会的危险。
- 独不念至元延祐年:反思历史,指出曾经的安宁。
- 天下无城亦不盗:历史上没有城墙也没有盗贼,暗示治国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比较杭州和台州的治安情况,突出治安问题的严重性。
-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增加诗的深度。
- 历史典故:提到至元延祐年间,增强了诗的说服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筑城的质疑,强调仅靠筑城无法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反而需要关注民生和兵力的保障,彰显了刘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象征防御和安全,但也揭示了筑城的局限。
- 贼:象征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 粮食与兵力:象征国家安全和民生的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地方中,哪个地方有城而贼不入?
- A. 杭州
- B. 台州
- C. 其他
-
填空题:诗中说“愚民莫可与虑始”,意思是百姓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至元延祐年间,天下无城也无盗。 (对/错)
答案
- B
- 无法参与决策
-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