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时往来湖山间有作》

时间: 2025-01-06 14:47:49

万壑千岩自古传,青鞋布袜更谁先?

泛舟菰脆鲈肥地,把酒橙黄橘绿天。

秦篆旧碑荒草棘,禹书遗穴惨风烟。

谁知陆子登临日,已近浮生八十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壑千岩自古传,青鞋布袜更谁先?
泛舟菰脆鲈肥地,把酒橙黄橘绿天。
秦篆旧碑荒草棘,禹书遗穴惨风烟。
谁知陆子登临日,已近浮生八十年。

白话文翻译:

千山万壑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穿青鞋和布袜的又是谁先行?
在菰蒲丰盛、鲈鱼肥美的地方泛舟,把酒畅饮在橙黄的橘子和绿色的天空下。
秦朝的篆书旧碑被荒草和刺丛掩埋,禹王的遗址在悲惨的风烟中隐没。
谁能想到我陆游在这登高望远的日子,已接近八十年的浮生?

注释:

  •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起伏,气势磅礴。
  • 青鞋布袜:指的是简朴的装束,青鞋和布袜是古代文人常穿的衣物。
  • 泛舟:划船游玩,享受湖上的风光。
  • 菰脆鲈肥地:指的是水草丰盛、鱼类肥美的地方。
  • 秦篆旧碑:指秦朝时期的石碑,带有历史的痕迹。
  • 禹书遗穴:指的是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象征着治水的伟业。
  • 浮生:指的是短暂的人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鹿门道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陆游晚年时写的,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所描绘的湖山美景与历史遗迹,展示了他对过去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陆游的《天凉时往来湖山间有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索。开篇的“万壑千岩自古传”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恒久,接下来的“青鞋布袜更谁先”则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泛舟的画面,诗人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对湖山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对历史的沉思,“秦篆旧碑荒草棘”揭示了历史的变迁和遗忘,寓意着人类对于过去的无奈与感慨。最后一句“已近浮生八十年”,更是直白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生命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出陆游的博大情怀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壑千岩自古传:描绘了山峦起伏的壮丽景象,强调了自然的永恒。
  2. 青鞋布袜更谁先:质疑过去的行者,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意。
  3. 泛舟菰脆鲈肥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的湖泊,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把酒橙黄橘绿天:用色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5. 秦篆旧碑荒草棘:历史遗迹被草木覆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遗忘。
  6. 禹书遗穴惨风烟:大禹的治水遗址在风烟中显得凄凉,反映历史的沧桑。
  7. 谁知陆子登临日:用自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感慨。
  8. 已近浮生八十年:感叹人生短暂,唤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壑千岩”与“青鞋布袜”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浮生”比喻人生的短暂。
  • 意象:如“橙黄橘绿”展现出色彩的丰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历史的反思,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对历史的敬畏。诗人通过对湖山的热爱,展现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相结合,形成了深刻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永恒与诗人的情感寄托。
  • 青鞋布袜:象征文人雅士的简朴生活。
  • 菰脆、鲈肥:自然的丰饶,代表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秦碑、禹穴:历史的沉淀,反映对过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鞋布袜”指代的是: A. 高贵的装束
    B. 朴素的装束
    C. 军人的服装
    D. 商人的衣服

  2. 诗中提到的“秦篆旧碑”与“禹书遗穴”分别象征了: A. 自然与历史
    B. 生活与死亡
    C. 荣耀与失败
    D. 爱情与友情

  3.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 A. 赞美自然
    B. 哀叹人生
    C. 追忆历史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同样描绘自然美,感悟人生。
  • 《秋夕》(杜甫):反映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李白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着很大差异,陆游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历史的沉思,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奔放。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表现出对人生的豪情壮志,与陆游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