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真僧上方界,山路正岩岩。
地僻泉长冷,亭香草不凡。
火田生白菌,烟岫老青杉。
尽日唯山水,当知律行严。
白话文翻译:
这位真正的高僧位于山的顶端,山路陡峭而崎岖。
偏僻的地方泉水常年冰冷,亭子里香草的香气非同一般。
火田上长出了白色的菌类,烟雾缭绕中,苍老的青杉依然挺立。
整天只听山水的声音,应该明白修行的法则是多么严谨。
注释:
- 真僧:真正的僧人,指修行高深的人。
- 方界:方位的界限,此处指山的高处。
- 岩岩:形容山路的陡峭和崎岖。
- 地僻:偏远的地方。
- 泉长冷:泉水长年冰冷。
- 亭香:亭子里散发出的香气。
- 火田:火田是指种植的地方。
- 白菌:白色的菌类。
- 烟岫:烟雾缭绕的山峰。
- 尽日:整天。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高僧隐居于山中严守律法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观来反映修行的艰辛与宁静。诗中提到的“真僧”与“律行”,体现了道教与佛教修行者的生活追求,也反映了唐代对隐士文化的推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约公元790年-约公元850年),唐代诗人,字子高,号贞白,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题道光上人山院》是在张祜游历山水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高僧修行的尊敬,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内心修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僧隐居的山水环境,展现了作者对清幽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修行的理解。开篇“真僧上方界”直接点出主题,表明诗人所描绘的对象是位于高处的真正的僧人,暗示其修行的深厚与高尚。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山路正岩岩”展现了行走于山间的艰难,暗示修行之路的险阻与不易。
“地僻泉长冷,亭香草不凡”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偏僻的环境与长久的泉水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顽强。同时,诗中提到的“亭香草”则暗示出高僧的生活并不乏味,反而充满了自然的芬芳与生机。
“火田生白菌,烟岫老青杉”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白菌与青杉的结合,既反映了自然的和谐美,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似乎在说隐士生活的清净与孤寂。最后一句“尽日唯山水,当知律行严”则是对整首诗的升华,强调了修行者应当明白生活中的律法与严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展现了高僧对自然的理解和对自我修行的坚持,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真僧上方界:高僧处于高远的境地,象征着修行的境界。
- 山路正岩岩:形容山路的陡峭,表明修行的艰辛。
- 地僻泉长冷:在偏僻的地方有长年冰冷的泉水,显示出环境的宁静。
- 亭香草不凡:亭子里的香草,暗示高僧生活的清幽与不凡。
- 火田生白菌:火田生长出白色的菌类,反映自然的生机。
- 烟岫老青杉:烟雾缭绕的山峰与苍老的青杉,展现隐士的孤独与宁静。
- 尽日唯山水:整天只听山水的声音,强调自然的纯净。
- 当知律行严:应当明白修行的法则是多么严谨,表明修行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偶:如“尽日唯山水”,使句子结构更加和谐。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修行的艰辛,增强诗的表现力。
- 排比:使用连续的意象描绘,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高僧的修行生活展开,强调在自然中修行的艰辛与内心的宁静,传达出对修行严谨态度的赞美。
意象分析:
- 真僧:象征着追求真理与内心宁静的修行者。
- 山水:代表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力量。
- 泉水:象征着清澈与冰冷,隐喻修行的冷静与深邃。
- 香草:寓意高雅与不凡的生活品质。
- 白菌: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奇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真僧”指的是: A. 一位普通僧人
B. 一位高僧
C. 一位道士 -
填空题:诗中“尽日唯山水”强调的是修行者的__。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是安静而清幽的。 (对/错)
答案:
- B
- 宁静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自然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早发白帝城》: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人生的豪情,风格与张祜的诗歌相似,但情感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