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山上的松树挺拔直立,山谷中风吹得瑟瑟作响。风声是多么的强烈,松枝是多么的坚韧。冰霜正带来凄凉,但松树一年到头都保持着端正的姿态。难道松柏不遭受严寒吗?它们有着坚强的本性。
注释:
- 亭亭:直立的样子。
- 瑟瑟:形容风声。
- 一何:多么。
- 劲:坚强有力。
- 惨凄:凄凉。
- 罹:遭受。
- 凝寒:严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桢(约169-217),字公干,东汉末年文学家,与曹植、王粲并称“建安七子”。他的诗风清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通过描绘松树在风霜中的坚韧,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桢赠给其弟的作品,通过松树的形象,鼓励其弟保持坚强的品质,不畏艰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松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树在风霜中的坚韧,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诗中“亭亭山上松”描绘了松树的挺拔,“瑟瑟谷中风”则通过风声的描写增强了环境的艰苦。后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直接对比了风的力量和松树的坚韧,突出了松树的不屈。最后两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则是对松树品质的总结,强调了松树的内在坚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五言古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亭亭山上松”:描绘松树直立在山上的形象,突出其高大挺拔。
- “瑟瑟谷中风”:通过风声的描写,增强了环境的艰苦感。
- “风声一何盛”:强调风的力量之大。
- “松枝一何劲”:对比风的强大,突出松树的坚韧。
- “冰霜正惨凄”:描绘冰霜带来的凄凉感。
- “终岁常端正”:表明松树一年四季都保持着端正的姿态。
- “岂不罹凝寒”:反问句,表明松树并非不遭受严寒。
- “松柏有本性”:总结松树的内在品质,强调其坚强不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风与松树的对比,突出松树的坚韧。
- 反问:“岂不罹凝寒”使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松树的坚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松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强和端正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 风声:象征环境的艰苦。
- 冰霜:象征困难和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亭山上松”描绘了松树的什么特点? A. 高大挺拔 B. 柔软易折 C. 枝叶茂盛 D. 颜色鲜艳 答案:A
-
“瑟瑟谷中风”中的“瑟瑟”形容的是什么? A. 松树的声音 B. 风的声音 C. 冰霜的声音 D. 鸟的叫声 答案:B
-
诗中“松柏有本性”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松树和柏树有相同的特点 B. 松树和柏树有不同的特点 C. 松树和柏树都有坚强的本性 D. 松树和柏树都有柔软的本性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曹植的《白马篇》:通过描绘白马的奔腾,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坚韧的向往。
- 王粲的《七哀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和坚韧的渴望。
诗词对比:
- 与刘桢的《赠送从弟诗三首 其二》相比,曹植的《白马篇》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刘桢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坚韧品质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建安七子诗选》:收录了建安七子的诗作,包括刘桢的作品。
- 《古诗源》:收录了大量的古代诗作,包括刘桢的《赠送从弟诗三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