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时间: 2024-09-19 21:21:18

明月枝头香满路。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

倒照秦眉天镜古。

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帽堕笑凭纤手取。

清歌莫送秋声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下,花香弥漫在道路上。几天的西风已经将花瓣吹落,仿佛如雨般洒落。水面倒映着如同秦家眉毛一样的古老风景。白鹭在秋天的天空中双双飞舞。在重阳佳节时,自摘霜葱来作为祭品。可惜的是,重阳节没有把黄菊花带来。我的帽子掉落,笑着用纤细的手去捡。清脆的歌声不要送走秋天的声音。

注释:

  • 明月:象征宁静和美好。
  • 香满路:形容花香扑鼻,意境清新。
  • 西风:指秋风,带来萧瑟之感。
  • 秦眉:指古代美女的眉毛,形容水面如眉毛般优美。
  • 白鹭:象征高洁,秋天的象征。
  • 霜葱:指初霜时节的葱,寓意清新。
  • 重阳:指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黄花:指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
  • 帽堕:帽子掉落,暗示轻松自在的情境。
  • 清歌:表示欢快的歌声,象征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文英,字汝霖,号星川,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有清冷的秋意和柔美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重阳节,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重阳佳节的怀念,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及对重阳节的感怀。开头几句描绘了明月和花香交织的美丽画面,营造出静谧而温馨的氛围。尤其是“落尽花如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萧瑟,仿佛花瓣在空中纷飞,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的意象中,白鹭在空中双飞,与秋天的宁静相得益彰,象征着高洁与自由。诗人自摘霜葱,意在表达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尽管对重阳节的庆祝有些遗憾,但他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用“帽堕笑凭纤手取”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诗尾“清歌莫送秋声去”则是对秋天的留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不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月枝头香满路: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照耀下,香气弥漫在路上,营造出幽美的夜景。
  2.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几天的西风将花瓣吹落,像雨一样飘洒,表现出秋天的凄凉与自然的变化。
  3. 倒照秦眉天镜古:水面如同古老的天镜,倒映出优美的风景,带有一丝怀古之情。
  4. 秋明白鹭双飞处:秋天的天空中,白鹭成双飞舞,象征着自由与和谐。
  5. 自摘霜葱宜荐俎:在重阳节时,自己摘取霜葱,准备祭祀,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6.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感叹重阳节没有菊花,流露出对节日的惋惜。
  7. 帽堕笑凭纤手取:帽子掉落,轻松的笑着用手去捡,表现出洒脱的态度。
  8. 清歌莫送秋声去:希望美好的歌声不要伴随秋天的离去,表达对秋天的留恋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尽花如雨”,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风的凄凉。
  • 对仗:如“自摘霜葱宜荐俎”,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白鹭、黄花等意象交织着秋天的美好与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纯洁和宁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
  • 西风: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带来凉意和思考。
  • 白鹭:象征着高洁与自由,是秋天的灵动之物。
  • 霜葱:象征着生活的清新和传统的延续。
  • 黄花:重阳节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节日的重视和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月枝头香满路”描绘了什么样的夜景?
    A. 幽静美丽
    B. 嘈杂热闹
    C. 漆黑一片

  2. “落尽花如雨”中的“花如雨”比喻了什么?
    A. 花瓣纷飞
    B. 雨水倾盆
    C. 春天的到来

  3. 该词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怀念
    B. 对秋天的感慨和对重阳节的思考
    C. 对冬天的恐惧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比较吴文英的《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对秋天意象的描写,两者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但吴文英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细腻的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